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第52章 变通思路,另辟蹊径

  “朱兄,你想找韩国公陈述主张,但这一举动触犯了李家的利益,他又怎会答应?你为何不直接上书朝廷呢?”

  朱玉叹道:“为兄已经三次上书朝廷,却都石沉大海。去年曾托人询问,有位年兄(同榜中进士的人)悄悄告知,此事涉及全国的赋税制度,朝廷岂敢轻易变动?除非能在一个县进行试验,且效果显著,朝廷才有可能采纳。”

  陆澜暗自摇头,这举措触犯了各大家族的利益,又怎会有人支持呢!

  朱玉接着说道:“韩国公高瞻远瞩,且在凤阳府的影响力,若得到他的支持,为兄必能取得成功!”

  闻言,陆澜陷入沉思。

  李善长断不会支持他。

  朱玉虽胸有丘壑、能力出众,但妄图推行田赋变革,触动地主阶层的根本利益,终将难逃失败的命运。

  此时正值明朝初年,历经元末战乱的疮痍,举国上下亟需休养生息,而田赋变革牵扯甚广、力度过猛,朝廷定不会应允。

  天下各大家族虽占据大片良田,却也不至于将佃农逼入绝境,社会矛盾尚未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然而,朱玉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陆澜心中不禁涌起惜才之情。

  他忽然想到,一年半后李善长案发,凤阳府官吏大多难逃身首异处的厄运,若能留下一位熟悉当地情形的官吏,对于恢复地方民生必定大有益处。

  毫无疑问,朱玉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当下该如何劝说,让朱玉放弃田赋变革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呢?

  “朱兄,田赋变革涉及面太广,短期内恐难施行。如今大明初立,百废待兴,实在经不起折腾。小弟奉劝朱兄暂且按捺,静待时机成熟,再做计议。”

  朱玉沉默不语。

  他自然清楚变革田赋所面临的重重压力,此举无异于与举国的财势阶层为敌,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若不是县衙早已入不敷出、走投无路,他又怎愿推出此策,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陆澜看出他的难处,继续说道:“朱兄所言极是,田赋乃财政核心,亦是县衙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此路不通,何不变通思路,另辟蹊径?”

  朱玉眼中一亮,连忙行礼道:“还请贤弟不吝赐教!”

  若有解决之法,自然再好不过。

  他拿田赋说事,实在是迫于无奈,谁又愿意将身家性命,置于险地?

  陆澜见状,缓缓说道:“田赋根基深厚,不可轻动,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拓展财源。

  陆家的作坊在定远已颇具规模,县衙何不因势利导,鼓励广大农户开设家庭作坊?

  如此一来,县里既能收取可观的商税和关税,农户亦可借此增加收入。”

  朱玉眼中闪出激动的光芒:“此计甚妙!只是......需得陆家鼎力协助。”

  他心中疑惑,陆家为何肯如此让利?

  陆澜看出他眼中的疑虑,便将自己在京师推行的作坊合作模式,娓娓道来,阐明这种模式实乃双赢之举。

  朱玉听罢大喜,此策若能施行,既能让定远众多家庭受益,又可增加县衙税收,同时助力陆家发展壮大,当真是一举多得。

  他望向陆澜,心中不由得暗生佩服。

  无怪乎眼前这少年,能在京师得皇上与太子青眼,果然有常人难及之处。

  忽然想到,陆澜曾提及京师的灯具作坊,他便试探着开口:“贤弟,能否仿照京师生产灯具的模式,在定远也设立灯具作坊?”

  陆澜没想到,朱玉竟会提出招商引资的设想,一时间不禁哑然失笑。

  朱玉见他神色异样,误以为陆澜嫌自己贪心,连忙解释道:“愚兄觉得,陆家在京师的作坊,所产灯具,如今只供应京师一带。

  然这般新颖的灯具,在别处必然也能畅销。若以定远为生产中枢,陆家便可将灯具销往天下各地。”

  陆澜见他会错了意,也不忙着辩解,只笑着颔首回应。

  朱玉见状,大喜过望

  待陆家作坊落地,定远必能借势振兴经济,县衙又何愁财政拮据?

  然而转念一想,他又生出忧虑:这般大事,须得定远侯首肯,老人家能答应吗?

  陆澜见状,宽慰道:“朱兄不必忧心,爷爷曾言,定远诸事,小弟的决断,便等同陆家的决断。”

  朱玉闻言,只觉得喜从天降。

  二人从作坊谈到定远的发展规划,又聊到定远乃至凤阳府的现状,越说越觉投缘。

  朱玉惊叹于陆澜的见识才学,陆澜也对朱玉的精明练达赞不绝口。

  半个时辰后。

  陆澜忽然提议:“朱兄,小弟打算在城东繁华处划一块地,为定远建一座新县衙,也好终结县衙漂泊无定的历史。”

  朱玉听罢又惊又喜,忙不迭躬身致谢。

  在他看来,定远若能有座固定的县衙,正可与前朝形成鲜明对比,彰显汉人政权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如此政绩与影响,直让朱玉心潮翻涌。

  陆澜见他这般激动,心中也颇有感触,索性好人做到底,同时不忘叮嘱:

  “朱兄日后在定远,不必与李家硬抗,须得想办法缓和关系。否则,若遭李家针对,你恐难招架。小弟回京后,定会向太子举荐你,望你凡事谨慎为上。”

  朱玉听罢,感动得涕泪交加,连连称是。

  恰在此时,陆湛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朱知县,三弟,你们可在屋内?”

  方才,他前去安置刘福一家。

  李琰得知陆澜与刘婉一同来到定远,执意跟随而来。

  她亲自为刘家挑选了十余亩良田,刘福一家感激不尽。

  “大哥,请进。”

  陆澜与朱玉走出茅屋相迎,陆澜抢先开口道。

  三人入内落座。

  陆湛环顾四周,感慨道:“朱知县屈居于此,着实委屈了。”

  朱玉笑着说道:“幸得陆家照拂,方能在此安身,不久后更将有一座新县衙落成,朱某对陆家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新县衙?

  陆湛愕然,不解其意。

  陆澜见状,赶忙将建造新县衙的计划,以及陆家在定远设立作坊的事宜,详细道来。

  因陆湛负责定远事务,这些事宜日后均由他跟进。

  听罢,陆湛点头道:“甚好,日后我便多与朱知县往来,还望朱知县不吝赐教。”

  原来,来定远前,爷爷已叮嘱过,定远之事,由陆澜做主。

  朱玉连忙谦逊回应。

  他与陆湛本就相熟,二人就设立作坊一事商议许久,最终由陆澜定夺,不久便达成共识。

  随后,陆湛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勾勒出一块地的轮廓,问道:“朱兄,这是陆家在城东的地块图,你打算将县衙建在何处?”

  朱玉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感动不已,望向陆家兄弟时,眼角不由得泛起湿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