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好莱坞当首富

第3章 好莱坞是一个系统

  洛杉矶的春天阳光慵懒。

  校园咖啡馆的天窗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一杯加冰美式的杯壁上。

  李卓凡坐在角落,一边翻看自己打印的剧本初稿《霓虹轨迹》,一边等待。

  桌对面落座的是他最不敢怠慢的人物——霍克森教授。

  UCLA电影学院的实验班创始人,曾为派拉蒙制作独立企划,也在90年代末卷入过一场好莱坞内部诉讼,最后退回校园,成了“边缘天才”。

  “你那两分钟的短片,”霍克森抿了口咖啡,“让我有点惊讶。”

  李卓凡笑了笑:“谢谢。”

  “别急着谢。惊讶,不代表认可。”他眯起眼,“你知道你的问题吗?”

  “请指教。”

  “你想做艺术片——但你心里想的,是系统。”

  李卓凡愣了一下。

  霍克森将手指敲在桌面上,语气变得锐利:“真正的好莱坞,从来不是某个导演的梦工厂,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业系统。”

  “‘五大六小’,你知道吧?”

  “知道。”李卓凡点头,“五大:迪士尼、派拉蒙、华纳、环球、索尼。六小:狮门、STX、A24之类。”

  “好。”霍克森继续,“你再说说‘剧本拍卖规则’?”

  “剧本登记先行。每年上千个企划进市场,立项前靠包装吸引投资:主演、导演、预算、发行渠道……缺一不可。没资源的剧本,就像没配音的动画,只能死在抽屉里。”

  霍克森看着他,眼里多了一丝兴趣。

  “你是在哪儿学来的这些?”

  李卓凡喝了口水,淡淡道:“前世的教训。”

  “……哈?”

  “我说我以前混过一段独立制片圈。”他岔开话题,“而且我在观察现在——这个体系,正在老化。”

  霍克森一顿:“继续说。”

  李卓凡将手中稿纸放在桌上:“传统系统建立在发行窗口之上——院线优先,电视点播其次,最后才是DVD和流媒体。而我看见的是……顺序反转的未来。”

  “反转?”

  “未来的电影不是靠‘院线带动长尾’,而是靠线上话题发酵+平台推流推荐。一部小成本电影,只要在社交平台或者某个算法入口爆火,流量就能秒杀院线。”

  “你在说TikTok短片?YouTube频道?还是……”

  “不,只是举例。”李卓凡平静地说,“未来的主战场,是数据驱动的内容模型。电影,会变成一种‘程序化内容’,用户画像匹配风格偏好,作品进入系统被自动推荐。导演不再只是‘拍’,他要成为——算法训练师。”

  霍克森没说话。他盯着李卓凡看了很久,然后缓缓开口:

  “你不只是想拍电影吧?”

  李卓凡低下头,轻轻搅拌咖啡。

  心中那句未说出口的话,仿佛在心底翻腾:

  “我想改变电影行业本身。”

  短暂沉默后,霍克森一笑:“你真像二十年前我见过的一个疯子。”

  “谁?”

  “你不认识他。他试图用网页端分发独立电影,结果血亏三百万。”他靠在椅背,“不过他有一句话说得好:‘好莱坞不是被导演改变的,而是被技术革命逼迫改变的。’”

  “我认同。”李卓凡说,“我想拍电影,但我更想——定义新的电影观看方式。”

  霍克森抬了抬眉,意味不明地笑了一下。

  “你写的那个剧本——《霓虹轨迹》,是你原创的?”

  “是。”

  “有人说你抄袭某个加拿大导演的短片,题材太像。”

  “他们只看到题材表面。”李卓凡从背包里抽出笔记本,翻开,“我用三幕剧+迷影结构,构造出一个以‘镜头叙事’为驱动的剧本模型。不是抄,是致敬后再重构。”

  霍克森接过,低头翻看了几页。

  然后点头:“你下一步,是找人把它拍出来?”

  “是。”

  “演员呢?”

  “有目标了。”李卓凡想起苏菲的眼神,“表演也许不是她唯一的强项。”

  “摄影?”

  “沈川那边帮我接洽。还有汉斯老师那边推荐的音效师杰米。”

  “看起来你准备得很快。”

  “我没时间慢慢来。”李卓凡低声说,“我不想再走一次失败的轨迹。”

  霍克森盯着他,忽然伸出一张纸:“这是校内剧本节的正式邀请函。你这剧本——我提名你进入主赛道。”

  “不是初选?”

  “你那两分钟短片,已经算是一场‘入场演说’。”霍克森笑了笑,“我想看看,你在大舞台上会变成什么样。”

  李卓凡接过邀请函,指尖微微用力。

  走出咖啡馆,阳光炙热。

  他站在门口,抬头望向远处实验楼那座金属屋顶。

  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镜头,不是剧本,而是一整套体系。

  从创作——到融资——到拍摄——到宣发——到数据收集与复盘。

  一部电影,是一场系统工程。

  而他,想成为那个打破规则的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