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1848大清烧炭工

第85章 年关

1848大清烧炭工 海鹞 3791 2025-05-10 13:54

  “哥,这是今年的总账目,咱们账上的钱款全部折银还有一千二百七十二两八钱银子,四十一两金子。

  仓库里还有三十三万八千六百斤杂炭,十八万六千五百斤硬木炭,七万四千八百斤岗炭,一万七千四百斤白炭。

  按照当前江口圩的市价出售,刨除雇佣艇军兄弟的船费,江口圩搬炭力夫工钱,浔州府商会的会费,打点的差役的钱和税等杂七杂八的支出,这批炭咱们能回笼九百八十两三钱八分银子。”

  为彭刚管了大半年账目的彭毅对这份工作已经非常熟练,年关前,彭毅会同彭敏一起统计出了今年账目。

  彭毅性格偏文弱,还在红莲坪那会儿,彭刚曾尝试着让彭毅练督练步操带兵。

  奈何彭毅对打打杀杀提不起兴趣,更喜欢和算盘仓库打交道,并乐在其中。

  彭刚同彭毅讲解操典军阵和火铳用法的时候,彭毅每次都表现得一副昏昏欲睡样子。

  反倒是每次教他数学,讲解一些经济常识的时候,这小子总是听得入迷,学得也挺快,现在都能解二元二次方程了。

  彭刚遂放弃了让彭毅练习统兵作战的想法。

  既然这小子喜欢管账管后勤,不喜欢领兵,那就由他去吧。

  至于妹妹彭敏,性格比较乖巧,教她什么她就学什么,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

  就是彭敏不如彭毅聪明,学东西没彭毅那么快。

  彭刚几乎是同时教两人数学,两人都学了大半年。

  彭毅现在可以做到解二元二次方程信手拈来,彭敏解个一元二次方程方程都费劲,有时候除法还会做错。

  不过现在彭刚有意让彭敏带着两个舅娘和赵晗薇她们管理红莲村的女人和孩子,积累管理经验。

  “就这么点了?”

  移营山姜坪建红莲村以来,彭刚花钱如流水,原以为卖炭的钱能弥补一部分开销,不料采买的物资、容留的难民太多,存银消耗的速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

  一千二百七十二两八钱银子,还得挤出一些来给杨壎送年敬。

  过完这个年,从张钊、王家那里吃大户弄来金银不剩下多少了。

  杨壎已经数次来信让他安分点,顾元凯和郑祖琛已经盯上上帝会了。

  彭刚这点身家打点县官都已是勉强,顾元凯和郑祖琛,一个知府,一个巡抚,他肯定是没能力喂饱的。

  明年除非起义,不然指定是吃不了大户。

  彭刚有些发愁,不能发横财,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撸树卖木料烧炭变现。

  “光是熟铁咱们就买了足足一万一千二百多斤,江口圩和桂平城的熟铁价格硬生生被咱们从五十一文一斤买到六十文一斤。

  还有滇马,一匹十五两呢,咱们前前后后买了二十一匹,你还给了马贩子六十五两定钱,明年还要再买二十六匹。八两一匹的骡子,阿哥你买了二十三匹。

  其他大牲口比如牛,一头要十三四两银子不说,每头牛还得交八钱银子的蹄捐,就这,阿哥你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硬是买了十八头,猪连带猪崽子你也买了一百四十五口。

  再有就是新来的二十八户工匠,也都是你花大价钱请来的......”

  核对完账本的彭毅对每一笔账目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知道了知道了,咱们粮仓里还有多少粮?”听得有些头大的彭刚打断彭毅,询问彭毅粮仓里还有多少存粮。

  买这么多骡马大牲口,彭刚不是为了组建骑兵。

  再者,滇马腿短,跑不快,也不是很适合充当骑兵的坐骑。

  不过胜在耐力强,适合走山路。

  彭刚买这些骡马,是为了组建辎重队做准备,同时培养十几个会骑马的学员日后用来当传令的通讯兵使唤。

  “各色存粮就剩下一百二十一石了。”彭毅脱口而出道。

  “一百二十一石,太少了,还是得多烧些炭换银子屯粮。”彭刚凝思片刻,说道。

  “现在咱们是按照江口圩市价的四成从我们的炭户那里收炭,咱们让一成利,通知下去,过完年,咱们按江口圩市价的五成从他们手里收炭。”

  “三哥,照当前这个烧法,附近的山场,咱们烧不了几年。”彭毅迟疑了一下,出言提醒道。

  “傻弟弟,就眼下这乱局,你还指望以后能安安生生地烧炭卖炭?”彭刚笑了笑说道,“照我说的吩咐下去吧。”

  “那今年杨县尊那边的年敬你打算送多少?”彭毅问道。

  “手头拮据就少送点,送个三百一十两即可,要嫌少,明年端午他要还在桂平当县令,我给他多补点。”彭刚想了想说道。

  “另外再拿出一百两给大舅去武宣县城盘一间铺子当炭行,就交由大舅一家子打理炭行。”

  杨壎是彭刚在官府里的唯一依仗,就是再困难,彭刚也要挤出点银子稳住杨壎。这个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的,王作新就是前车之鉴。

  “武宣?咱们的炭想卖到武宣走水路要雇很多人拉纤,走陆路的话又都是山路,武宣的炭价比江口圩低,把炭卖到武宣划不来,完全是赔本的买卖。”

  彭毅想不通彭刚为什么要在武宣县城开设炭行,觉得匪夷所思,有些跟不上哥哥的思路。

  “武宣的炭行只是个幌子,反正你对这些不感兴趣,以后你就知道了。”彭刚说道。

  他在武宣开设炭行并非是为了图利,而是为了日后攻打武宣县城布局。

  红莲村的炭想卖到武宣走黔江水路要雇很多人拉纤,而武宣县城的东西想拉到红莲村走黔江水路,那可是顺流而下,旦夕可至。

  武宣县城是小城,城池规格没有府城桂平城那么高,驻军也少得可怜,且整个城池建在黔江岸边的平原上,只有一面临水,典型的易攻难守之地。

  广西清军的外省援兵进入广西之前,能不能拿下桂平城不好说,可武宣,彭刚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能够独立拿下。

  道光二十八年腊月廿八,江口圩的空气里已经浮着爆竹硝烟的气味。

  王大雷揣着从红莲村送来的信件嘱咐了妻子几句便走出彭记炭行,向圩外江边的那座气派的七进庭院走去。

  圩外江畔那座全江口圩最气派的大院正是浔州府第一士绅黄体正一家的宅子。

  一脚刚踏出炭行,几十号枯坐在炭行门口等活的干瘦力夫们瞅见王大雷从炭行里踏步而出,一窝蜂凑了上来,急切地询问道:“王掌柜,炭行可来活了?”

  这群干瘦的力夫大多是破产无田的农民。

  除了种田,他们没有其他谋生的技能,又没胆子入天地会和上帝会。

  只得在江口圩当苦力出卖力气为生,奈何临近年关,江口圩的大部分炭行都已经歇业准备过年,已经无活可做。

  “船夫都回去过年了,平在山里就算是有炭现在也拉不出,天凉,你们不要在炭行门口等了。”王大雷摇头摆手说道。

  “都散了吧,你们也回去过年吧。”

  王大雷并没有骗他们,以往帮他们运炭的罗大纲、苏三娘、邱二嫂三部的艇军现在全都忙着过年,要等到初五才出工。

  力夫们唉声叹气,哪怕是家里的米缸里有一两斗米用来熬过年关。

  他们又何至于腊月廿八还枯守在江口圩等活干。

  路过江口圩近郊的一条小巷,巷口处有一个垃圾堆,垃圾堆的顶部放着一个显眼的竹提篮。

  王大雷伸头瞧了一眼,只见一具不知道死了多久的死婴躺在竹提篮里,尸体蜷曲,浮肿的头颅顶在竹篮筐边沿。

  面无波澜的王大雷拉起长衫下摆,跨过垃圾堆,快步朝黄家大宅走去。

  黄家宅院七进七出的青砖墙上,新糊的桑皮纸在寒风里簌簌作响,门口两尊石狮子也披了层红绢花彩。

  黄宅内外,烈火亨油,鲜花着锦,好不热闹。

  隔着墙,王大雷都能闻到烤乳猪、八宝鸭、蒸糯米的飘香。

  前来黄家送年敬的人太多,以致在门口排起长龙。

  以往王家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有人来排队送节敬。

  可和黄家一比,王家屁都不是。

  来王家送节敬的人身份撑破天也只是县里的书吏,紫荆山各地的山场主。

  而来黄家送节敬拜年的,除了浔州府的富商巨贾,甚至还有好些个县令,以及浔州府、桂林府、南宁府等地的学正、训导亲至。

  就连浔州府知府顾元凯,虽前往剿会匪不能亲至,但还是让家人送来三尺高的珐琅彩福寿双全瓶,为黄体正祝寿。

  黄府的管家周禄眼尖的很,很快注意到了两手空空,混在人群中的王大雷。

  他缓步走到王大雷身边上下打量了王大雷几眼,试探着问道:“你是谁的家人?”

  “我是紫荆山团董彭刚家人,给黄老爷送来书信一封。”王大雷回了一句。

  “团董?团董走偏门去!什么玩意儿,也敢走黄家的正门!正门是留给有官身和功名的宾客走的!”得知对方只是一个小小团董的家人,周禄冷声嘲讽着将王大雷赶出正门。

  紫荆山团董?

  正在大门迎送宾客的黄家长孙,目下的桂平县练总黄聿江闻言而至,支开周禄,问道:“你是彭刚的家人?”

  “你是黄家的哪位?”王大雷反问道。

  “黄家的团练我在管。”黄聿江说道。

  “既是如此,信给你。”王大雷把信交给黄聿江,转身离开了黄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