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朱允熥,开局复活祖母

第76章 将军末路,嫁祸于人

  郭英披挂整齐,准备亲自出战,

  可是,他来骑战马,两次都没骑上去。

  有手下的军士过来搀扶着他。

  郭英却把他推开了:“我自己能骑上去。”

  终于,第三次郭英骑上了那匹战马:“众将士听令,随我迎战朱高煦!”

  郭英来到了两军的阵前,手下众军士点起了火把,照如白昼。

  果然,时间不长,朱高煦领着军队冲到了近前。

  朱高煦把战马勒住了,闪目观看,只见郭英骨瘦如柴,须发皆白,两只眼睛深陷,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威风。

  但是,郭英端坐在马背上却显得十分稳当,气势也很正啊。

  郭英骑在马背上,高声喊道:“朱高煦,你率兵前来,想要干什么?”

  郭英声音洪亮。

  朱高煦听了,身子也是为之一颤。

  他心想都说郭英病了,现在看来,他的精神还算不错呀。

  他伸长了脖子,往郭英的身后看了看,旌旗众多,

  一时半会儿,他也弄不清楚郭英到底有多少军队。

  朱高煦心想都说郭英只有1万军队,看上去好像不止啊,对方的旌旗比他的旌旗还要多呀。

  朱高煦在马背上施礼:“老将军,一向可好啊?我这厢有礼了。”

  “我老人家好得很呐,想当初我与你皇爷爷并肩作战之时,那会儿你的父王朱棣还小,还没有你呢。

  弹指之间,数十年过去了,你们也长这么大了,你能征惯战,勇不可当,

  我替你皇爷爷感到高兴啊。

  我曾经和你父王并肩作战,也曾救过他的命。

  记得有一次,他差点儿被元军俘虏,是我老人家杀入重围,把他从元军的阵营之中救了出来。

  当然了,我和你说这些,也不是在你的面前邀功,

  你父王对抗北元功劳甚大,

  但是,他起兵对抗朝廷,这就不对了。

  朝廷对你父王还算是不错的,别的不说,

  在你皇爷爷驾崩之时,曾经下旨,各路藩王不得进京吊丧,

  但是,你父王公开违抗了这道旨意,率兵十万赶赴京师,说什么是抗击北元,顺路至此,那不是瞎扯吗?

  北元在哪呢?”

  朱高煦也曾听说郭英救过朱棣的命,而且,他们俩私交还不错呢。

  朱高煦明白,很多的老将,比如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都被皇爷爷所杀,而郭英到现在还能受朝廷的重用,说明他有过人之处啊。

  郭英功劳很大,而且处事十分低调,

  此次,朱允炆把40万军队交给他,由此可见,朱允炆对他也是十分信任的。

  朱高煦提高了嗓音:“当初,朝廷要抗击北元,没有人愿意到北平来,

  因为北元实力太过强悍,而那时的北平是断壁残垣,城墙低矮,破败不堪,要兵没兵,要将没将。

  可是,我父王并没有计较这些,挺身而出,他到了北平之后,一边抗击北元,一边慢慢发展。

  才有了今天的战绩,

  他把北元挡在了黄河和北平以北,京师才得以平安无事。

  朱允炆继位之后,听信小人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大力削藩,把矛头指向了我的父王,试问我父王有什么错?

  难道抗击北元错了吗?

  我父王被迫无奈,这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清君侧,诛小人!’

  我父王并非造反,他是为了朝廷的安危呀。”

  郭英听了,手捻须髯,冷笑了一声:“朱高煦,没想到你现在小嘴挺能白活啊,

  你父王到底是为了朝廷着想,还是为了他自己谋私利,能瞒得了别人,还能瞒得了我老人家吗?

  你用不着再自欺欺人了,你可知道大将军李景隆率兵将近50万,正在围攻北平,

  马上你们北平就要丢了,你们就成了丧家之犬,

  到那时,你们失去了根据,如何自处?

  听我老人家一句良言相劝,赶紧下马投降,我在皇上的面前替你们美言,饶你们不死。

  倘若迟误,悔之晚矣。”

  “你是在吓唬我吗?”朱高煦剑眉倒竖,虎目圆翻,“郭英,念在你曾经救过我父王的份上,我劝你现在下马投降,

  虽然你当年十分勇猛,但是岁月不饶人啊,

  你现在已经老了,

  并非我小看你,你能是我的对手吗?

  不要做困兽之斗,毫无意义。

  上一次你和耿炳文在真定打了胜仗,却被朱允炆拿掉了官职,

  由此可见,朱允炆偏听偏信,赏罚不明啊。

  朝廷无将可用了,他又把你派来了,他是把你派来当做替死鬼呀。

  我想就算你侥幸没有战死,等你回到朝廷之后,等待着你的,还是回家抱孙子去,

  与其那样,不如你现在投降我父王,

  像张信那样的人,我父王都会对他礼遇有加,何况是你呢?

  相信父王肯定会对你加以重用的。

  郭英对于朱允炆的那一套做法,心中也很不满,但是,在朝廷大义方面,他绝不动摇。

  谋反可是诛灭九族的重罪呀。

  “朱高煦,你不用再摆话了,不用再说下去了,既然你认为你手里的霸王枪厉害,那么,我老人家陪你走几趟。”

  郭英说到这里抖擞精神,拍马舞刀,直奔朱高煦而去。

  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也不必再说下去了,两个人当即动手。

  朱高煦原以为郭英年老,身体有病,不堪一击,可是,一旦交上手,发现郭英手里的一柄大刀也很厉害呀。

  就算比起当年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是不差。

  朱高旭心想,我自从出战以来,从未遇到过对手,要说对手,那也只有常遇春一人罢了,

  没想到这郭英也有两下子,怪不得人家常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看来我还得小心点了。

  朱高煦想到此处,认真对待,沉着应战。

  时间长了,郭英的体力渐渐不支。

  朱高煦就像是一头下山的猛虎,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越战越勇。

  到最后,直把郭英累得气喘吁吁,带浪袍松,鼻洼鬓角热汗直流,实在是招架不住了,即便如此,郭英也没有逃跑。

  他把手里的大刀往空中一举,代替军令:“给我冲!”

  郭英手下1万的将士和朱高煦的军队混战在一起,直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哭爹叫妈,鬼哭狼嚎。

  但是,毕竟朱高煦有将近3万的兵力,而郭英只有1万人马兵力,悬殊较大,所以,最终,郭英还是吃了亏,眼看郭英就要招架不住了,

  就在这时,在朱高煦的背后出现了一支人马,袭击朱高煦。

  燕军一阵大乱。

  郭英想不出哪来的援军,

  但是,南军见有援军来了,士气大振,

  前后夹击,终于把朱高煦给杀退了,非但如此,而且,俘虏了5000燕军的军士。

  郭英这才知道来的这支军队正是朱允熥的军队。

  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郭英拉住了朱允熥的手,激动地说:“允熥啊,难道你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成?又是你把我们给救了呀。”

  朱允熥一笑:“郭老将军,你还好吗?”

  “如果不是你及时赶到的话,我这把老骨头恐怕就要扔在这儿了。”

  此时,赵灵儿来到了郭英的面前,口中说道:“郭老将军,你可真厉害呀,病得这么重,还能上战场,居然还敢和朱高煦那小子动手。”

  “哎呀,这不是赵姑娘吗?你怎么会在这儿?

  我和你爹可是老朋友啦。”

  “我闲来无事,也过来凑凑热闹。”

  郭英咳嗽了两声,笑道:“你这小鬼,战场之上,多么凶险呀,

  这是你一个姑娘家凑热闹的地方嘛?

  赶紧回家去吧。”

  “没事儿,允熥在哪儿,我就要跟到哪儿,我得把他看住了。

  要不然,外面那么多的女人,他把眼都看花了。”

  朱允熥一脸的尴尬。

  郭英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仰天大笑:“说得有理,得看紧点儿,允熥啊,长得也太帅了点儿。”

  “我懂点医术,我这里带的有止咳的药。”

  赵灵儿说着从一个小药箱子里面拿出来一包药,递给了郭英。

  “小鬼,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

  “那些受伤的军士,我可以替他们消炎、包扎。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是吗?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我们军中就是缺少医官。”郭英真是如获至宝。

  赵灵儿背着个药箱子到军营中去了,看望那些伤员。

  郭英和朱允熥携手揽腕进了营帐。

  两个人分宾主落座,有军士献茶。

  “你这是从何而来?”郭英问道。

  朱允熥便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郭英听了之后,惊叹不已:“这么一说,如果不是你去支援真定的话,真定已经被朱柏攻下了。

  在我看来,徐辉祖不但相貌堂堂,而且的确是个良将。

  李景隆的那两个弟弟李增枝和李芳英就是一对饭桶,他们除了能捞钱,捞女人之外,还能干什么?

  包括李景隆在内,也是个酒囊饭袋。

  他带去了47万人马围攻北平,北平城中只有1万人马,至今,居然没把北平给拿下来,

  这在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事儿呀。

  兵法上是怎么说的,数倍于敌,便可以围攻,

  他这可是将近50倍啊。

  我真想不明白,我就是拿这50万人马猛攻南城门,采用车轮战术,也应该把北平给攻下来了啊。”

  朱允熥听了,笑道:“老将军,你说得很对,

  兵法有云,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薄弱环节,

  如果李景隆集中兵力攻打北平南城门的话,此时,肯定已经打下来了,

  可是,他是把北平包围了之后,四门一起攻打,兵力分散,很难形成有效的杀伤力。”

  对于朱允熥的看法,郭英表示赞同。

  “李景隆围攻了这么多天,也没拿下北平,朱棣已经率兵回去救援北平,这么一说,李景隆腹背受敌,还很危险啊。”

  朱允熥听了,神情变得忧虑了起来:“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算我们现在发兵去支援,恐怕也来不及了啊。”

  郭英长叹了一声:“这就是天意呀!

  如果北平被咱们给拿下来了,朱棣基本上就完了,

  可是,有这么好的机会,李景隆居然没有打下北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真想不明白,皇上是怎么想的,居然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

  他用你或者用徐辉祖,不都很好吗?”

  朱允熥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摇了摇头说:“我是一个被废了的王爷,已经是一名庶人,目前,临时在外统兵对抗海盗,等海盗退了,等待我的,恐怕还是大理寺的监牢啊。”

  郭英听到这里,神情悲愤:“皇上有时候忠奸不分,耳朵根子软,

  听信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数次要对你下毒手啊。

  那帮奸卯小人,着实可恨。

  齐泰乃一文官,他如何能做得了兵部尚书?

  让他去指挥打仗,不是乱弹琴吗?

  比如说,那一次,他向皇上推荐张昺出任北平布政史,谢贵和张信出任北平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史司是多么重要的官职啊,他却推荐了张信。

  他也不想一想,张信乃是朱棣的旧部,而且两个人关系密切,朱允炆也不加详察,并听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好了,听说朱棣把那鹤鸣楼的红玉送给了张信,张信当时便跪在了朱棣的面前,起誓发愿,要跟随朱棣对抗朝廷。

  你说这事儿不是齐泰种下的祸根吗?”

  这件事,朱允熥也曾经劝过,可是,朱允炆不听啊。

  郭英接着说:“张信投降了朱棣之后,便设了个局把谢贵给抓了起来,完全掌控了都指挥使司。

  张昺也被朱棣软禁了起来。

  朱允熥手扶着文案:“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还说他有什么用呢?”

  “我替你鸣不平啊,你每次立下了功劳,皇上不封赏你,却要打压你,甚至要杀你,也只有你到现在还能想着替朝廷出力,换做别人早都不管这些事儿了。

  凭你吴王的身份和影响力,又有常遇春、常升父子他们支持你,你完全可以独立呀。”

  朱允熥听到这里,眼神暗淡:“一路上走来,我看见了很多流民,很多的百姓无家可归,

  有的地方闹灾荒,没有粮食吃,甚至易子而食。

  当我看到那种情景的时候,我的心很痛啊。

  东南沿海一带,海盗经常登陆,烧杀抢掠。

  他们占据了50座城,还不满足,北边的北元一直经常南下,侵扰边境,

  塞外很多的百姓流离失所。

  如今,朱棣和朱柏相继与朝廷对抗,又使得中原内部和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百姓受到了灾难。

  咱们大明的百姓何错之有呀?

  为什么他们要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呢?”

  朱允通说到动情之处,眼眶变得有些湿润。

  听了朱允熥的一番话,郭英肃然起敬:“哎呀,吴王,我万万没有想到你的心中装着天下的苍生啊。

  如果朱允炆和朱棣能有你这样的觉悟,那还能打得起来吗?

  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皇位而战呐。”

  朱允熥苦笑了一声:“我并非为朝廷而战,也不是为自己而战,我只希望咱们大明的百姓能够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这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我打算闲暇之时搞一搞科技种田,尽可能地增加粮食的产量,

  比如说,杂交水稻的试验和推广。”

  虽然郭英对朱永熥所说的什么科技种田不太懂,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郭英不住地点头赞叹:“吴王,听了你的一席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太过渺小和狭隘了。

  不怕你笑话,我的眼里只是盯着官爵、俸禄和财宝啊。

  现在看来,我的格局太小了些。”

  “老将军,你过谦了,当年皇爷爷征伐天下之时,你是他的得力干将,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些都将载入史册,永远也不可能被磨灭的。

  大明建国之后,你在朝中为官小心谨慎,十分低调,一直深受皇爷爷的器重。

  如果不是你身体的原因,你恐怕早已成为大将军了。”

  郭英摆了摆手:“不瞒你说,我一直就不想做大将军。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我不想做大将军,也不想做头排将军,我只想做个杂号的将军。”

  “杂号将军?”对于郭英的说法,朱允熥感到意外,因为一般人都想做个大将军,没有人愿意做杂号将军。

  “对,就像三国时期的赵云那样的,关羽和张飞都是头排将军,结果怎么样?他们死得最早。

  赵云不太受待见,是个杂号将军,却能寿终正寝。”

  朱允熥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老将军,这么一说,还是你看得开呀。

  你的觉悟很高啊。

  一般为将者,都拼命地向上挤,把能做大将军和做大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你却反其道而行之。”

  郭英摆了摆手:“我这个人呢,因为身体不好,闲来无事,我就喜欢看一些史书,看得多了,就害怕了起来。”

  “哦,老将军,你都看了哪些史书?为什么会害怕?”朱允熥更是觉得奇怪。

  “为将者终日与皇上为伍,想一辈子不犯错,很难呐,想寿终正寝太难了。

  咱功劳再大,能比得上战国时期秦国的白起、赵国的李牧、汉高祖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吗?

  这些人,谁的功劳不是大得没边儿啊?

  秦国能够在西方崛起,秦昭襄王能够坐稳王位,难道和白起没有关系吗?

  白起几乎一辈子没打过败仗,号称‘人屠’。

  别的不说,长平一战,他就坑杀了45万赵军,从此,使赵国失去了对抗秦国的力量。

  但是,最终,白起的结局怎么样呢?

  范雎在秦昭王的面前说话很有分量,

  他三言两语便把白起的功劳说没了,说什么白起在家中有怨言,满腹牢骚,

  于是,秦昭王命令白起出战,白起以生病为由拒不出战。

  再加上范雎在旁边煽风点火,秦昭襄王一怒之下,便赐给白起一柄宝剑,逼他自杀。

  一代名将白起没有死在战场之上,却死在了秦昭襄王的屠刀之下。

  李牧是赵国的名将,镇守边塞,抗击匈奴,无论是匈奴,还是秦国,都不能把赵国怎么样,也从来没有败绩。

  但是,小人郭开担心李牧的功劳太大,将来地位凌驾于自己之上,在赵王的面前搬弄是非。

  最终,赵王命人把李牧抓了起来,关押在狱中。

  李牧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汉家的天下几乎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以少胜多,背水一战,灭赵,扑燕,攻占齐地。

  垓下一战,又献出了十面埋伏之计,灭了项羽。

  如果不是韩信,刘邦能得天下吗?几乎不可能啊。

  可是,最终结果怎么样呢?

  韩信却以谋反罪被吕后杀死在未央宫,一代名将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中。

  我就想不明白了,当年韩信占据齐地,拥兵30万,他不反,

  等到后来,他从齐王降为淮阴侯,那时,却能反了吗?

  在我看来,这是莫须有的罪名啊。

  咱们再说一说周亚夫,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其他7个诸侯王,共同谋反对抗朝廷,眼看军队就要打到长安了,

  汉景帝惊慌失措,无计可施。

  袁盎对汉景帝说,七国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他们并非把矛头指向朝廷,而是指向晁错呀。

  那你就把晁错杀了吧。

  等你把晁错杀了,七国必定会退兵。

  晁错是什么人呢?

  晁错是朝廷的忠臣,汉景帝的老师啊。

  在汉景帝作为太子之时,就已经是他的老师了。

  汉景帝就是这么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他当真就把晁错给腰斩了,腰斩晁错之时,晁错还身穿官服,由此可见,汉景帝慌乱到什么地步,而在此之前,晁错是一点也不知道。

  然而,等他杀了晁错之后,原以为七国会退兵,可是他想错了,七国非但没有退兵,相反,进军的速度更快了。

  危难之时,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窦婴为大将军,起用梁王刘武。

  周亚夫为汉景帝制定了平定七国的方略。

  汉景帝依计而行,刘武在前面镇守梁国,挡住了七国的军队。

  周亚夫调兵遣将,后来,终于找准了时机一举将七国平定。

  前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不是因为周亚夫,汉景帝恐怕就要亡国了。

  周亚夫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呀。

  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汉景帝和周亚夫闹翻了。

  当时的太子是刘荣,汉景帝想把刘荣给废了,改立刘彻为太子。

  周亚夫却坚决支持刘荣,这让汉景帝十分恼火。

  恰逢匈奴王王前来投降,汉景帝打算封那五王为侯,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匈奴的王公贵族来投降汉朝。

  这种举措从外交策略上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周亚夫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高祖曾经立下祖训,非军功不得封侯,那些投降的人怎么能封他们为侯呢?

  那岂不是等于鼓励天下的臣子都背叛自己的主子去投降了吗?

  可是,汉景帝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汉景帝要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又说他没有军功,不可封侯。

  汉景帝与周亚夫两个人之间经历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闹僵了。

  恰巧周亚夫的儿子购买了500件甲胄,

  目的是用作冥器,等将来,周亚夫死了之后,用这些甲胄陪葬周亚夫。

  汉景帝却以此为由,把周亚夫关到了狱中,让刀笔小吏去逼问周亚夫。

  周亚夫曾经统领百万的将士,征战沙场,性情耿直,

  他如何能够经得起那些刀笔小吏的盘问呢?

  因此,周亚夫绝食5天而亡。

  朱允熥静静地听着,目光注视着帐外。

  他也感触很深,诚如郭英说的那样,一个将军想要寿终正寝,绝非易事啊。

  郭英刚刚所说的白起,李牧,韩信和周亚夫都是历史上的名将,他们的功劳都非常大,可以说居功至伟,

  如果没有他们的话,秦国不可能那么强大,赵国就会灭亡,刘邦就不可能夺取天下,汉景帝的江山就要被颠覆。

  即便如此,这四位名将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难怪郭英心灰意冷啊。

  其实,本朝的蓝玉、冯胜和傅友德功劳也不小,尤其是蓝玉,

  但是,最终却被老朱所杀。

  这也更加地印证了郭英所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呀。

  真正的大将因为手握重兵,被皇上所忌惮,因此,能够寿终正寝的并不多。

  朱允通和郭英正在谈论之间有一名军士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了进来:“吴王,郭老将军,大事不好了。”

  郭英吃了一惊,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李景隆被朱棣和朱高炽前后夹击,大败而归,现在正率兵逃往真定。

  朱棣与朱高煦合兵一处,正在追击李景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郭英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差点儿背过气去。

  他颤抖着声音,问道:“你们打探的消息可靠吗?”

  “老将军,千真万确呀!”

  郭英跌足长叹:“看来是天灭朝廷呐。

  继续打探!”

  “诺!”那名军士答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郭英悲愤地哭了起来,骂道:“李景隆,那个王八羔子,终日只会夸夸其谈,自以为了不起。

  他果然是个草包啊,他非但比不了赵括,他也比不了袁绍和刘表啊。

  哎呀,真是我朝之大不幸呐!”

  朱允熥也是感慨万千。

  他见郭英如此悲痛,只好在旁边劝说:“郭老将军,你就不要太难过了,身体要紧呐。”

  郭英忍不住地咳嗽了起来,喘息了半天:“吴王啊,我打了一辈子的仗,见过窝囊的,但是,没见过像李景隆这样窝囊废的,

  50万人竟然打不过人家1万人,这将成为千古的笑柄。

  满朝诸将,朱允炆把军队交给谁,也比交给他强啊。”

  “事已至此,老将军,你就不必难过了,看怎样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保存有生力量,能够保住真定就行了。”

  郭英用手捶着文案:“依我看,这真定早晚也是保不住啊。”

  朱允通沉吟了片刻:“老将军,你身体不太好,在这里守着郑村坝,我立即率兵去支援李景隆,让他们少受一点损失。”

  “看来也只好如此了。”

  李景隆率领40多万的军队一直往南跑,急急如丧家之犬,茫茫似漏网之鱼。

  他没想到朱棣回兵回得那么快,而且,朱高煦那小子果然勇不可挡,差点儿把他给抓住了,要不是手下的将士拼命抵抗,他可能已经做了俘虏。

  他真是惊魂未定啊,早知北平这么难打,朱棣、朱高煦父子如此英勇,他就不来趟这洪水了。

  现在想想也十分后悔,更令他担心的是,回去如何向皇上交代?

  皇上岂不是要拿他开刀?

  李景隆心想我原以为率领50万大军,威风凛凛,到了北平,一走一过,不就把北平给拿下了吗?

  没想到,事实并不是那样。

  北平太过坚固了,不要说我,就算是吴起、白起、韩信复活,恐怕也未必能拿得下来,

  半道之上,

  瞿能向他报告说:“大将军,那红玉跑了。”

  “红玉?我不是让她留在真定等我回去吗?

  她到哪里去了啊?”李景隆一脸的茫然。

  “哎呀,大将军,到现在,你还蒙在鼓里,红玉把你的金银财宝全部卷走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什么?”李景隆一听,差点儿从马背上掉了下来,“那个臭娘们,死女人!

  我要是早知道她是这样的货色,我怎么能把金库的钥匙交给她呢?

  那可是我这几年所有的积蓄呀。

  真是遇人不淑啊。

  真定城怎么样?”

  “真定城没事儿,目前,真定还在咱们的手上。”

  李景隆脸色稍缓:“看来还是我的两个弟弟可靠呀。”

  “大将军,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朱允熥和徐辉祖率兵来援,

  如果不是他们及时赶到的话,真定城也已经丢了。”瞿能向他解释说。

  “徐辉祖?”李景隆一边逃跑,一边想,“哦,对对对,我让他去搬救兵,

  他果然把朱允熥搬来了。

  看来,还是我的谋略得当。

  朱允熥最是瞧不上我,不管怎么样,咱们得把守住真定的功劳记在我和我两个弟弟的头上,绝不能让朱允熥抢了功劳去。

  另外,咱们得把这一次围攻北平失败的罪过,推到朱允熥的头上。”

  “这好像有点不太道义吧?”

  “什么道义不道义的,保住自己的小命和乌纱帽才是最重要的。”李景隆没好气地说。

  此时,宁忠赶了上来,用手指着后方惊慌失措地说道:“大将军,朱高煦又追上来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