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夭寿!一觉醒来,竟身处战国年代

第21章 声名初扬

  烽火台一战过后,三日不见赵爽身影。众人只知百将重伤,却不知伤势如何。第四日清晨,军营中忽传消息:赵爽出帐了。

  一时间,无数士兵涌向中央广场。赵爽神色苍白但精神尚可,身上缠着层层绷带,由杨虎和张虎搀扶着缓步前行。广场上的士兵见状,自发分开一条通道,纷纷行礼。

  “免礼。”赵爽声音低沉,“诸君有战功在身,我该向你们行礼才是。”

  话音刚落,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血鹰百将!”

  “血鹰百将!”

  “血鹰百将!”

  呼声如潮水般席卷整个军营,就连城墙上的哨兵也加入高呼。赵爽身形一滞,这称号已在军中流传开来。

  “百将!”老刀大步走来,行过军礼,“王校尉有令,请您去大帐议事。”

  大帐内,王校尉和几位军官围着沙盘低声交谈。见赵爽进来,王校尉示意众人退下。

  “伤势如何?”王校尉问道。

  “已无大碍,三五日内可恢复行动。”

  王校尉点头,取出一封书信和一块令牌,“这是裨将军的回信与赏赐。”

  赵爽接过来,令牌沉甸甸的,上面刻着“百将军”三个大字,隐约泛着金属光泽。

  “铜制的?”

  “铁制。”王校尉意味深长地笑了,“边境少有铁器,能得此令,足见裨将军对你的看重。”

  赵爽明白,这不仅是一块令牌,还是一种权力象征。以王校尉的资历,却也只有铜制令牌。

  王校尉继续道:“裨将军看过你的战功记录后大为赞赏,特许你扩编百人队为三百人,并拨给你五十匹战马。”

  “我从未带过骑兵。”

  “裨将军说,以你的智谋,定能善用。”王校尉顿了顿,“他还请你草拟一份关于韩军战法的详细分析,尤其是他们的优势与弱点。”

  赵爽若有所思。能得裨将军亲自要求分析敌情,说明高层已将自己视为军中智囊。

  “末将遵命。”

  离开大帐,杨虎迎上来:“百将,王校尉说了什么?”

  “扩编,三百人。”

  杨虎眼睛一亮,随即又担忧道:“可我们的装备尚且不足,扩编后如何保证战力?”

  赵爽轻拍他肩膀:“正因如此,我们更该把训练放在首位。”

  两天后,一支装备精良的补给队抵达营地。领队官是个年轻的什长,名叫魏鹰。

  “趙百将,我奉裨将军之命,为您送来补给与新兵。”

  赵爽接过清单,目光扫过:精铁长剑五十柄,改良弓弩三十张,盔甲一百套,各色辎重若干。最后一行尤为显眼:精铁箭簇五百枚。

  “裨将军为何给我铁箭簇?我军不设弓箭手。”

  魏鹰压低声音:“将军说,您会懂得如何使用。”

  赵爽心中了然,看来裨将军对自己的战术创新早有耳闻。

  接下来半月,赵爽一边养伤,一边着手整编新部队。他将三百人分为六队,每队五十人,并挑选出三十名身手敏捷的士兵,组建一支特殊的“飞羽队”——这是秦军中首支专业弓箭手队伍。

  “箭术如何?”赵爽看着靶场上的士兵。

  老刀摇头:“实话说,不怎么样。秦军向来重视近战,箭术只是辅助。”

  “那就从基础开始训练。”赵爽回想前世特种部队的训练方法,“以体能为本,力量不足,再精准的技巧也是空谈。”

  他亲自设计了一套训练计划:晨练负重行军,午时箭术基础,黄昏实战模拟。短短十天,飞羽队士兵的箭术就有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赵爽将骑兵编为“突骑队”,配以轻便盔甲,训练快速突袭与撤退战术,这在重装步兵为主的秦军中极为罕见。

  一日,王校尉来到训练场,见士兵列队整齐,动作一致,与寻常秦军截然不同。

  “你这是在创建一支新式部队?”

  赵爽坦言:“秦军擅长正面强攻,但遇到地形复杂或需要快速机动时略显不足。我只是在弥补这些短板。”

  王校尉颔首:“果然是智勇双全之将。”他递过一卷竹简,“这是你的战功奖赏,整整五千钱,够你犒赏三军了。”

  “多谢校尉。”赵爽接过竹简,心中已有打算。

  当晚,赵爽召集各队什长,宣布将奖赏分发给士兵,为他们购置更好的装备。一时间,军中对赵爽的拥戴达到新高。

  第二天,几名老兵找到赵爽,申请调入他的部队。其中一人年近四十,名叫赵岩,曾是另一营的什长。

  “为何要来我部?”赵爽问道。

  赵岩直言:“百将用兵如神,爱兵如子,跟着您打仗,既有功劳又少伤亡,何乐不为?”

  赵爽笑而不答,但从此以后,每日都有老兵申请调入,甚至包括一些低级军官。

  时光流转,眨眼一月有余。赵爽的部队已初具规模,战力远超寻常。某日,一支快马传令抵达营地,王校尉召集各营百将紧急议事。

  大帐内气氛凝重,三十余名百将齐聚一堂。王校尉手持一份军报,声音洪亮:

  “裨将军命令,全军即刻准备,三日后向韩国发起总攻!”

  众百将神色各异,有喜有忧。

  王校尉继续道:“此战乃灭韩先声,必须速战速决。我军将作为先锋,率先突破韩军防线。”

  “敌情如何?”有人问道。

  “韩军已在边境集结三万大军,并修筑了层层壁垒。”王校尉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赵爽身上,“趙百将,你对韩军最为了解,有何建议?”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到赵爽身上。一个月前,他还是新晋百将,如今却被点名出谋划策,这般信任,让不少老资历百将颇为不满。

  赵爽起身,走到沙盘前,指着韩军防线:“韩军习惯据险防守,正面强攻必定伤亡惨重。”他手指划过地图边缘,“但他们有个致命弱点——侧翼机动能力差。”

  “你的意思是?”

  “佯攻正面,实则侧翼突破。”赵爽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我的骑兵与弓箭手可担此重任。”

  “荒谬!”一名老百将拍案而起,“区区数十骑兵,如何突破敌军防线?再说,秦军何时靠弓箭取胜了?”

  又一人附和:“若是失败,岂不贻误战机?”

  赵爽不为所动:“若成功,则可迅速撕开缺口,使敌军腹背受敌。”

  争论不休间,王校尉一锤定音:“就这么办!赵爽,此战你为先锋中的先锋,敢不敢接?”

  大帐内顿时寂静无声。所有人都明白,先锋中的先锋,意味着最危险的位置,也意味着最大的功劳。

  赵爽朗声应道:“敢!”

  一字落定,铿锵有力,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王校尉大笑:“好!三日后出征,胜败在此一举!”

  帐外,夕阳西沉,天边染上一片血色。赵爽静立营门,目光穿透暮色,看向远方韩国的方向。

  血鹰之名已初扬,但这仅是开始。灭韩之战,才是他展翅高飞的真正舞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