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来自华夏的礼物
1月12日,布莱顿,晴
南唐斯国家公园作为英国最年轻的国家公园之一,以连绵起伏的白垩丘陵和开阔草原为标志,融合了自然野趣与人文历史,是伦敦附近逃离都市喧嚣的热门目的地。
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李建国来说,此时却没什么心情欣赏风景。他戴着安全帽,站在布莱顿新球场选址上,望着不远处的国家公园,眉头紧锁。
这次龙建集团来访,布莱顿俱乐部三巨头同时出席。
阿发正热情的介绍新球场规划,说的是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客人却一句话也没听进去。
“曹总,这地方……离国家公园太近了吧?英国的环保审批能通过?”李建国指着不远处的保护区标志,忧心忡忡。
他负责开发欧洲市场,没少遇到环保问题卡脖子。这两年国家鼓励出海,本以为凭借“低价竞标策略”,怎么说结果也不至于太差,却忽视了太多隐性成本。
项目谈了不少,投标也没少参与,结果不是不符合欧盟标准,就是低估了当地工会的力量,再就是被环保问题卡的死死的。在欧洲到处碰壁后,无奈将重点转向亚非拉市场。
阿发哈哈一笑,打了个圆场:“李总放心,我们早有预案!”他朝身后的格洛丽娅使了个眼色。
黑人女秘书立刻递上一份文件,微笑道:“李总,我们已和英国白金汉集团(Buckingham Group)达成合作,他们会负责所有环保合规设计,确保项目符合欧盟标准。”
李建国翻了半天文件,特别是一些合规性条款,他都逐字逐句看过后,才勉强点头:“设计是没问题,但施工呢?英国工人效率低,成本还高,两年内能完工?”
孙睿接过话茬:“所以,这正是我们合作的关键——英国标准,华夏制造!”
之前谈妥的英国建筑巨头——保富集团(Balfour Beatty),听说要和一家华夏公司合作开发,压根就没考虑,直接当场回绝。
华夏企业?
合作开发?
笑话!
伦敦人特有的傲慢显露无疑。
马丁当机立断,重新联系了几家本土知名建筑商,其中只有白金汉集团接受中英合作的方式。
回到办公室后,双方正式展开谈判。
刚谈到第一个问题,就把李建国给难住了,那就是——两年工期。
孙睿却表现的胸有成竹,直接给出建议——参考奥运主场馆鸟巢的“模块化建造”。
对于“基建狂魔”来说,鸟巢这么一个奇形怪状的复杂设计,而且还是第一次搞,才只用了4年半。现在换成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足球场,岂不是手到擒来?
实在不行,把当初修建八万人体育场的团队,借调几个过来。那可是在1994年,一座8万人的体育场才用了3年时间,效率高到飞起。
什么叫举国之力?
看看鸟巢,再看看八万人体育场,这就是令人惊叹的华夏速度。
布莱顿的新球场——
作为华夏企业在欧洲兴建的第一个体育场,还是首次尝试“中外合作”模式,无论是为了打响第一炮,还是为了走出国门,必然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举国之力!
你说项目赶时间?
那就24小时三班倒!3000工人不够就5000,5000不够就1万。
你说缺少工程师?
那就直接去兄弟到单位借调。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所有环节开绿灯,一切为项目顺利竣工服务。
这就是举国之力!
当前,国外卡着华夏企业出海的是“合规性”,是“劳工法”,是“环保审查”。
现在有了中英合作的模式,英方负责处理难搞的法律法规,华夏只要展现“基建狂魔”的实力即可,同时还能从中学习经验,少走弯路。
从英国采购核心钢材,国内预制生产,再运回英国组装,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现在机会摆在眼前,孙睿已经给指出一条明路。
李建国听得两眼放光,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他的小助理更是笔杆子飞起,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两年可行。
不仅如此,成本还能降低20-30%!
在2004年,和英国普通建筑工人日薪80-120镑(1200-1800元)相比,华夏工人才只有区区30-50,单位还是元。
成本优势巨大!
马丁在听到人工成本后,咽了口唾沫,也不再提什么风险评估了,只要英方把控好标准和合规性,还能有什么问题?
一亿镑的项目,现在只需要8000万,而且两年就能完成——2006年新球场就能投入使用,还要啥自行车?
空闲之际,孙睿转头看向马丁,“审批还要多久?”
马丁推了推眼镜,严谨的回答:“按照正常流程,公示期为6-8周……”
通常新球场审批包括几个环节,从选址到可行性研究,再到规划申请和公众咨询,通过之后就会进入委员会表决。
如果发现项目存在重大争议,或是规划申请被当局回绝,就会安排听证会,进行双方辩论。
11月底,马丁提交了布莱顿的新球场申请,目前已经进入“公示期”,等待公众反馈。正常情况下,1月底或2月初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委员会表决。
如果一切顺利,3月份就能出结果。
次日,签约仪式上。
李建国刚要落笔,突然想起一事:“对了,你们说的‘华夏头号球星’,到底是谁?”
孙睿面不改色:“还在洽谈,绝对震撼!”
实际上,他连人都还没找……
当晚宴会上,李建国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件礼物——一件华夏国家队2002年世界杯球衣。
“孙总,听说您父亲是老球迷,这是我们龙建的一点心意——2002年华夏国家队世界杯出线的纪念球衣,上面还有当年全体队员的签名。”
孙睿一愣,接过球衣展开——鲜红的底色,熟悉的“华夏”二字,还有那些已经褪色却依然清晰的名字……
他忽然觉得手里的布料有些发烫。
李建国感慨道:“那年咱们第一次进世界杯,虽然结果不如意,但好歹是圆了一代人的梦。希望布莱顿的新球场,也能成为华夏足球和英国足球的桥梁!”
孙睿张了张嘴,郑重地点头:“一定。”
回到家时,老爸正在客厅里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头版正是布莱顿3比2战胜利物浦的新闻。
“爸,给您带了件礼物。”孙睿把球衣放在桌上。
老爸狐疑地展开,当看清那抹红色时,手指突然颤抖起来。他猛地摘下眼镜,用袖口狠狠擦了擦镜片,又凑近确认——
“这、这是……”
枯瘦的手指抚过每一个签名,最后停在胸前的国徽上。
良久,一滴泪砸在“华夏”二字上。
“02年……我在唐人街餐馆看的直播。”
老爸颤抖着手抚摸球衣,突然老泪纵横,“那群孩子拼到抽筋……输完最后一场,整条街的华人都没说话,就听见有人摔了酒瓶。”
这一晚,老头子又是哭又是笑的,抱着球衣舍不得放手,开心的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