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局暗棋落子,风向悄然逆转
风,开始有些不一样了。
林浩能感受到,镇上的视线正在慢慢变化。那些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人,如今开始打招呼、攀交情,甚至连村书记家的小儿子,都悄悄拿着作文本来请教。
可越是这样,他越知道,这只是表象。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酝酿。
—
“林浩,听说你搞了个小组,专门给人写申请材料和作文?”
这是镇教育办新来的干事,吴昌文,三十出头,油头粉面,说话却很客气。
林浩点头:“是的,一些愿意努力的学生,帮他们把资料整理一下,也算是便民。”
吴昌文笑了笑,意味不明地说了句:“便民,是好事。但小心,有些事要讲‘规矩’。”
说完,他转身就走,背影却带着一股子不容置喙的“教训味”。
林浩站在原地,眯起眼。
果然——来试探的来了。
—
当晚,他的小组成员小齐慌慌张张跑来:“浩哥,咱那批推荐书在打印铺被退了,说教育办‘口头通知’不许再乱搞这种‘非官方材料’。”
林浩没慌:“这不奇怪。你去镇西头的王记纸坊,让他给我手工刻印。”
小齐瞪大眼:“那地方都快倒闭了,老板眼睛都花了,行吗?”
林浩淡淡一笑:“越是边角余料,越不在他们眼里,越能做大事。”
—
纸坊后屋,林浩与老王头聊了两个钟头。
第二天,全镇的家长忽然听说:“林浩亲自为村小学刻制‘表彰状’,还送了图书和奖章。”
消息一传开,原本教育办那边还想继续“打压”的声音,瞬间哑火。
“现在家长都信他,连小孩儿都说‘浩哥的奖状比学校的还管用’,我们动他,怕是反而惹事。”有人私下说道。
—
林浩用一招“软手段”避开了第一次封杀。
但他心里明白,这只是前奏。
真正的反扑,不会只是几个文书上的绊脚石。
—
果然,几天后,一场“青年作文交流会”通知突然下发。
主办方是——市里派驻镇办的教育督导组。
林浩一看名单,第一主持人赫然是:王长根!
他,回来了!
“王长根不是被停职了吗?怎么成了督导组顾问?”林母气得拿起扫帚。
林浩却面无波澜:“这就是我等的局。”
他知道,王长根之所以敢回来,必定是找到了市里的关系网,不仅洗清了责任,还倒打一耙,反将张素兰等人一军。
而这场“作文交流”,就是他布下的第一张网,要将林浩一军——
要么参加,被他当众打压;
要么不参加,被人说“骄傲自满”。
林浩笑了:“那我就去看看,他布的棋盘,够不够大。”
—
交流会当天。
林浩穿了一件灰蓝色布夹克,脚踩布鞋,背着一沓手稿走进会场。
台上,王长根一身西装,风度翩翩,脸上挂着胜券在握的笑。
“今天我们欢迎这位‘青苗之星’林浩同学,来为大家展示‘新时代农村青年写作风采’。”
他故意加重“农村”二字,语调带着轻蔑。
林浩却丝毫不怯场。
他拿出一篇全新的文章——《纸上苍生》。
文章里写的不是宏大主题,而是一个卖菜的孤寡老人,在春寒料峭中摊上一本字帖教自己认字;一个因家庭负债无缘高中、却偷偷旁听夜校的小姑娘……
没有一句空话,句句扎心。
全场寂静。
王长根脸色微变。
但他仍笑着鼓掌,随后话锋一转:“写得不错,不过……太情绪化了。我们要培养国家栋梁,不是悲情作家。”
台下有人点头,有人皱眉。
林浩站起,平静地看着他:“那王主任,您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从没流过眼泪?”
一句话,唰地刺进所有听众的心里。
全场哗然。
—
会议结束,林浩走出大门时,王长根追了上来。
“你小子有点东西。但我要告诉你——江东不是你撒野的地方。”
林浩淡淡回了一句:
“你也不是我前世怕的那个人了。”
王长根一愣,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忽然感到一股莫名的寒意。
—
章末。
林母这几天心情明显好转,偷偷去镇市场买了条便宜花布,打算给林浩做件新衣。
“再穷也不能让浩子穿旧衣上台,咱儿子现在有出息。”
她嘴上念叨,眼圈却红了。
林浩看着她在灯下一针一线缝着衣服,心里某处忽然柔软。
他暗下决心:
“这一世,不只是翻盘。我要让您,穿得起新衣,吃得上肉,挺直腰板去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