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村娃进城!一场注定轰动的“教育出征”
春末,暖风吹绿了南山。
林浩带着二十名学生,踏上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进城学习交流”之路。
这场活动,是南山教育基金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发起的试点项目:“城乡教育对接周”,核心理念是让偏远山区学生感受城市教育氛围、提升视野。
而林浩亲自带队,不仅是主导人,更是第一负责人。
—
“林老师,我们真能进城上课吗?”
“城里的学校有空调、有篮球场,还有图书馆是不是真的?”
孩子们围着林浩,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期待。
林浩笑着点头:“不仅能上,还要告诉他们,咱们南山的孩子,也不比任何人差!”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曾经那个背着破书包,站在城市校门口怯生生的自己。
这一世,他要让这些孩子,昂首走进去!
—
车队缓缓驶进临江市第三实验小学。
那是一所重点公办学校,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尤其校长刘建华,是林浩前世一位极具远见的教育者。
“林老师,欢迎!”刘建华亲自迎接,态度热情。
“您的那份乡村教育提案我已经拜读过,条理清晰、立意深远,我们学校非常乐意成为试点单位。”
—
城里的学生和老师一开始对南山来的孩子还有些距离。
“他们是不是不会用电脑?”
“听说农村孩子数学都不好。”
“衣服都没校服整齐……”
但几堂课下来,情况变了。
南山的几个孩子,在数学课上连连举手回答,尤其那个叫小田的女孩,用土话却讲得头头是道,竟把城里的老师听得点头连连。
英语课上,一个男孩咬着舌头磕磕绊绊念出完整对话,底下掌声雷动。
“他们认真起来,比我们还拼。”
城里学生私下说。
—
林浩坐在后排,看着这一幕,眼眶泛热。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课堂体验。
这是一次“打破标签”的洗礼——山里娃不是差,只是没人给过他们机会。
—
然而,正当林浩全心投入时,一封匿名举报信出现在市教育局邮箱:
【举报“南山教育基金”负责人林浩,涉嫌私用捐款,为母亲在市区购买商品房并装修】
落款是一张银行转账截图,模糊但带有林母名字。
林浩正在学校辅导作业,接到了市局副主任的电话:“林老师,有人举报你个人使用基金款项,我们需要你配合说明。”
—
林浩脑子“嗡”一声。
他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冷静。
“赵敬文……你终于出手了。”
那房子他确实买了,但钱,是他靠“教育短视频”流量+小说签约+基金合法收入一部分私人提成组合起来的,账面清清楚楚,税也补得明明白白。
但举报信抓住了一个巧妙点:“母亲名下买房”+“基金负责人”这两个标签一结合,就容易引导舆论风向。
这一招,太阴毒。
—
林浩沉住气,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有人查你银行卡记录了,以后别随便透露任何信息。”
林母愣住了:“我……我只是跟邻居说咱买了套房,林浩给的首付……”
“妈,我不是怪你,我只是想说,以后你就是‘目标’了。”
“咱家想翻身,就得经得起泼脏水。”
—
市局来人,林浩配合提供了完整账目,并附上“自媒体收入流水”。
对方看完也一愣:“林老师……你一个视频居然赚了五万?”
林浩淡淡一笑:“知识,也能卖钱,只要讲得好。”
—
当晚,林浩坐在学校宿舍的天台上,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许婧发来消息:【举报信已经控制舆论,咱账号粉丝在涨,支持你的人也多。】
他回了一句:【赵敬文,不急。你扔一张牌,我就打翻你一桌子。】
—
第二天,南山的孩子上台做公开演讲。
小田举着话筒,声音有些颤抖,却依旧倔强地说:
“我家种玉米,爸爸腿不好,妈妈不识字。我以前想,像我这样的孩子,能不能去大城市上学?”
“现在我知道,只要我愿意学,就有人带我走出去。”
“林老师说——只要咱不怕穷,咱就有出路。”
这一段话,被全场拍成视频,迅速刷屏。
#乡村孩子的城里梦
#我们不是来领怜悯的,我们是来争位置的
网友评论爆炸:
【这才是真正的希望教育!】
【林老师牛,孩子更牛!】
【别让这些天赋和努力,被生在山里浪费了!】
—
赵敬文在办公室里,看到这条爆款视频,脸色铁青。
“怎么又成正面新闻了?”
“他怎么就每次都能翻回来?”
助理弱弱道:“林浩……他确实是正的。”
“咱要不换个思路,不直接碰他,从……他周围人下手?”
赵敬文盯着南山村“项目承建表”,忽然冷笑:
“你说他那群‘教育小组’,是不是每个人都真心不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