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从太武遇弑到隋文一统
北魏·正平二年(452年),平城永安宫
拓跋焘的血溅在永安宫的铜炉上时,炉中炭火正旺。他瞪着眼前的中常侍宗爱,手指还指着案头未批完的军报——那是征西将军皮豹子从仇池发来的捷报,墨迹未干,此刻却被温热的血浸透。宗爱手中的金错刀还在滴血,刀刃上刻着的“太武亲赐“四字在烛下闪着讽刺的光。
“陛下何必动怒,“宗爱用袖口擦去刀上血迹,声音平静得像在谈论天气,“您杀我族人时,可曾想过今日?“拓跋焘喉咙里发出嗬嗬声响,这位灭北凉、伐柔然、一统北方的太武帝,终究没躲过宦官的刀锋。三日前他还在平城西门校场检阅骑兵,看着长孙翰的儿子长孙平成在马背上射落三只飞雁,如今却倒在自己信任的宦官刀下。
宗爱杀拓跋焘后,矫诏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改元承平。他自任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居上宫,录万机,出则警跸,入则称警,仪卫之盛,过於帝王“。拓跋余不甘为傀儡,密谋夺其权,宗爱得知后,于承平元年十月派小黄门贾周将其弑杀于太庙。短短数月,北魏连丧二帝,朝野震恐。
北魏·兴安元年(452年),平城永巷
拓跋濬在永巷的柴房里听到宫变消息时,正用枯枝在地上推演兵法。他是拓跋焘之孙,景穆太子拓跋晃之子,因受宗爱构陷,被放逐至此。柴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羽林郎陆丽撞开门,甲叶上还沾着夜露:“皇孙,随我来!“
陆丽将拓跋濬藏在马鞍下,骑马奔往皇宫。殿中尚书源贺率禁兵控制宫门,高呼:“宗爱弑君,罪该万死,今奉皇孙即位!“士兵们群情激昂,冲入宗爱府邸将其擒获。兴安元年十月,拓跋濬即皇帝位,是为文成帝。他下令将宗爱、贾周车裂于市,灭其三族。当宗爱的首级悬挂在平城南门时,百姓争相投石,以泄其愤。
文成帝在位期间,推行怀柔政策,恢复佛教,兴安二年(453年)下令重修云冈石窟。他重用高允、陆丽等贤臣,高允曾劝谏:“今宫室已备,不必更营,当以养民为务。“文成帝纳其言,减免赋税,北魏国力逐渐恢复。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洛阳铜驼街
拓跋宏站在铜驼街的废墟上,望着远处的永宁寺塔基。这年七月,他以南征为名,率二十万大军抵达洛阳,恰逢连日大雨,将士们浑身湿透,跪在宫前请求停止南征。拓跋宏趁机宣布:“若不南征,便迁都于此。“群臣面面相觑,不敢再言。
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拓跋宏推行汉化政策,下令“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自己改姓元,是为孝文帝。他在光极殿召见群臣,指着任城王元澄说:“昨日朝堂之上,卿谓迁都不可,今意如何?“元澄叩首道:“陛下欲混一天下,此万世之利也。“孝文帝大悦,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主持改革。
但改革遭到鲜卑贵族抵制。太和二十年(496年),太子元恂不愿汉化,私藏胡服,企图逃回平城。孝文帝震怒,废其为庶人,后赐死。同年,鲜卑贵族穆泰、陆叡在平城起兵叛乱,孝文帝派任城王元澄率军平叛,俘获穆泰,陆叡自杀。孝文帝站在平城南门,望着曾经的都城,叹道:“若不迁都,此辈必反。“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病逝于南征途中,临终前任命元澄、元详等辅政。他的改革使北魏国力达到鼎盛,却也埋下了分裂的隐患。那些留在北方边镇的鲜卑武人,因不满汉化政策,逐渐与洛阳的鲜卑贵族离心。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沃野镇
破六韩拔陵的长矛刺穿镇将的咽喉时,沃野镇的戍卒们正在啃食冻硬的麦饼。这年正月,因镇将欺压,破六韩拔陵率戍卒起义,高呼“诛除贪官,还我生路“。北魏派临淮王元彧率军镇压,在五原被起义军击败。
正光五年(524年),六镇起义爆发。怀朔镇高欢、武川镇宇文泰、李虎等先后加入起义军。高欢曾劝破六韩拔陵:“公以高车之众,当魏兵精锐,宜先取云中,再图大业。“破六韩拔陵不听,后被北魏勾结柔然击败。高欢投降北魏尔朱荣,宇文泰则随贺拔岳入关。
起义虽被镇压,但北魏统治已摇摇欲坠。孝昌三年(527年),葛荣率河北流民起义,众至百万,号称“齐帝“。尔朱荣率七千精锐骑兵在滏口与葛荣决战,他令士兵每人带短刀,从山间小路突袭,大败葛荣,将其擒杀。尔朱荣自此掌握北魏兵权,入驻洛阳。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河阴陶渚
胡太后站在黄河边,望着浑浊的河水,手中的鸩酒还在微微晃动。她鸩杀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立三岁的元钊为帝,企图继续临朝称制。尔朱荣以“匡扶帝室“为名,率军南下,在河阴陶渚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武泰元年(528年)四月,尔朱荣将胡太后及元钊沉入黄河,又以“百官贪虐“为由,诱骗北魏百官至陶渚,下令骑兵包围屠杀,两千余北魏宗室、官员遇害,史称“河阴之变“。孝庄帝站在高台上,看着血流成河,浑身颤抖。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在一旁冷笑道:“陛下当知,今日之事,非荣意也。“
孝庄帝不甘心为傀儡,永安三年(530年),他在明光殿设伏,诛杀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率军攻入洛阳,俘虏孝庄帝,将其缢杀于晋阳三级寺。高欢趁机收编尔朱荣残部,在信都起兵,讨伐尔朱氏。普泰二年(532年),高欢在广阿大败尔朱兆,进入洛阳,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邺城相州府
元修坐在相州府的大堂上,望着高欢送来的膳食,迟迟不敢动筷。这位孝武帝不甘心受高欢控制,与关中大行台宇文泰暗通款曲。天平元年(534年),元修率宗室、百官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遂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宇文泰在长安拥立元修,改元永熙,史称西魏。但元修与宇文泰也矛盾激化,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鸩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高欢与宇文泰隔黄河对峙。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逝于晋阳,临终前对儿子高澄说:“侯景跋扈,非汝所能驾御,可悉以心腹委之慕容绍宗。“高澄继位后,先杀重臣崔暹,稳定政局,后又在涡阳大败侯景。但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邺城遇刺身亡,其弟高洋趁机夺取大权。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邺城太极殿
高洋戴着通天冠,穿着十二章纹的衮服,站在太极殿上接受禅让。他的哥哥高澄曾说:“吾父子功盖天地,岂止作忠臣耶?“如今他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改元天保。这位“快刀斩乱麻“的文宣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任用杨愔、高德政等,修筑长城,出击柔然、契丹,“威振戎夏“。
但天保六年(555年)后,高洋开始酗酒残暴,常裸身在街上行走,或随意杀戮大臣。他曾问彭城公元韶:“汉光武何故中兴?“元韶答:“以王莽未杀刘宗。“高洋遂下令杀北魏宗室元氏七百余人,投尸漳水,导致邺人捕鱼时常见人骨。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太子高殷即位,是为废帝。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长安未央宫
宇文觉穿着鲜卑旧服,坐在未央宫的胡床上,听着堂兄宇文护的奏报。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觉,立宇文毓为帝,是为明帝。明帝聪慧刚毅,宇文护忌惮,武成二年(560年),派人鸩杀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隐忍十二年,建德元年(572年),在含仁殿诛杀宇文护,亲掌朝政。他推行改革,释放奴婢,兴修水利,更重要的是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灭佛,“融佛焚经,驱僧破塔“,使北周国力大增。建德四年(575年),武帝率军伐北齐,在平阳大败齐军。
北齐后主高纬昏庸无能,杀名将斛律光、高长恭,宠信冯小怜。建德六年(577年),周军攻破邺城,高纬逃往青州,被周军俘获。北周统一北方,武帝站在邺城南门,望着广阔的疆域,对大臣说:“平齐之功,实赖将士用命,当与天下共乐之。“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建康玄武湖
刘义隆站在龙舟上,望着太子刘劭的船队在前方行驶。他想起袁粲的劝谏:“太子羽翼已丰,宜早分其权。“但他犹豫了。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刘劭率东宫卫队入宫,弑杀刘义隆,自立为帝。武陵王刘骏在江州起兵,讨伐刘劭,五月攻破建康,诛杀刘劭及其党羽,即位为帝,是为孝武帝。
孝武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却也猜忌宗室,杀叔父刘义宣等。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病逝,太子刘子业即位,是为前废帝。这位暴君荒淫残暴,曾命宫女赤裸追逐,又将叔父刘彧封为“猪王“,让其在泥中爬行。泰始元年(465年),刘彧杀刘子业,即位为帝,是为明帝。
宋明帝在位时,北魏趁机南侵,宋失去淮北四州。泰豫元年(472年),明帝病逝,太子刘昱即位,是为后废帝。刘昱比刘子业更残暴,常带着随从在街上乱杀百姓,左右有不合意者,便亲自动手剖心挖肝。元徽五年(477年),中领军萧道成派亲信杨玉夫弑杀刘昱,立刘准为帝,是为顺帝。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建康建康宫
萧道成穿着白纱帽、浅绛色袍,站在建康宫的太极前殿。他的亲信王俭捧着禅让诏书,声音洪亮:“皇天眷命,归德于齐。“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改元建元。这位“鱼鳞子“出身的皇帝,在位期间节俭勤政,任用虞玩之、柳世隆等,南齐国力有所恢复。
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萧赜病逝,太孙萧昭业即位。萧昭业奢侈无度,国库空虚,西昌侯萧鸾于隆昌元年(494年)废杀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不久又废杀之,自立为帝,是为明帝。萧鸾猜忌宗室,杀高帝、武帝子孙殆尽。永泰元年(498年),明帝病逝,太子萧宝卷即位,是为东昏侯。
萧宝卷昏庸残暴,杀大臣萧懿,萧懿之弟萧衍在雍州起兵。永元三年(501年),萧衍率军攻入建康,萧宝卷被宦官所杀。萧衍立萧宝融为帝,是为和帝。中兴二年(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南梁,改元天监。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建康台城
侯景站在朱雀航边,望着台城上飘扬的梁旗,手中的铁槊重重顿在地上。他本是东魏叛将,投靠梁武帝萧衍,却因梁与东魏和解,恐被出卖,于太清二年(548年)起兵叛乱。他率军渡过长江,攻破建康外城,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
梁武帝萧衍此时已八十六岁,在台城斋戒念佛。太子萧纲派人问策,他说:“此自天祸,非可言也。“台城内粮食断绝,士兵以老鼠、麻雀为食,百姓饿死无数。太清三年(549年),台城破,侯景入宫,见梁武帝仍正襟危坐,不敢加害,只将其软禁。梁武帝忧愤成疾,口苦索蜜不得,崩于台城,时年八十六岁。
侯景立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后又废杀之,立萧栋为帝,不久禅位于己,国号汉。承圣元年(552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率军讨伐侯景,在建康城外大败之。侯景乘船逃亡,被部下杀死,尸体在建康街头被百姓分食。王僧辩将侯景首级送往江陵,梁元帝萧绎下令将其煮沸,涂漆保存。
南梁·承圣三年(554年),江陵城
萧绎站在凤凰阁上,望着城外的北周军队,手中的《老子》掉在地上。他是梁武帝第七子,承圣元年(552年)在江陵称帝,却猜忌宗室,杀兄萧纶、弟萧纪。承圣三年(554年),北周柱国于谨、宇文护率军伐梁,攻破江陵。萧绎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随后投降,被北周士兵用土袋压死。
江陵陷落后,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敬帝。但王僧辩与陈霸先因政见不合而分裂,绍泰元年(555年),陈霸先袭杀王僧辩,独掌大权。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史称南陈,改元永定,是为武帝。
南陈·永定三年(559年),建康太极殿
陈霸先躺在太极殿的御榻上,听着窗外的雨声。他出身寒微,因平定侯景之乱崛起,在位期间平定王琳叛乱,抵御北齐进攻,但江南经侯景之乱后,经济残破。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病逝,侄陈蒨即位,是为文帝。
陈文帝在位时,任用徐陵、吴明彻等,励精图治,南陈国力有所恢复。天康元年(566年),文帝病逝,太子陈伯宗即位,是为废帝。光大二年(568年),文帝弟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是为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宣帝趁北周灭北齐,派吴明彻北伐,收复淮南失地,但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在吕梁被北周击败,被俘。
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病逝,太子陈叔宝即位,是为后主。陈叔宝荒淫奢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与张丽华等妃嫔游乐,不理朝政。他作《玉树后庭花》,中有“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之句,时人以为亡国之音。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长安大兴宫
杨坚站在大兴宫的丹陛上,望着手中的九锡文,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是北周外戚,女儿杨丽华是宣帝皇后。大象二年(580年),宣帝病逝,杨坚以丞相身份辅政,诛杀北周宗室宇文赞、宇文宪等,掌握大权。大定元年(581年),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杨坚,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后,任用高颎、苏威等,改革官制,制定《开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