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1章 劝说父母去种棉花
“明儿,快告诉我,到底怎么了?”
见石明一言不发,石养心中更是焦急。
“父亲,我没事。”
石明也是苦笑不已。
这时,石明的阿娘得到消息,也从屋里走了出来。
“父亲,阿娘,你们还记得《大唐日报》吗?”
“那还用说,那石家两兄弟就是靠着这个出名的吧?听说他们家正考虑举家迁往襄阳。如果我们现在去,朝廷还会给一百亩永业田,到时候再去,可能就没有了。”
石明的阿娘,一脸的羡慕。
石福一家,以前穷得叮当响,现在却是发达了。
虽然现在自家的生活条件已经好了许多,但是比起他们来,还是差的太远了。
人与人之间,最怕的就是攀比。
“别别别,现在还有别的办法,我不建议你把所有的鸡蛋都压在一个篮子里面。”
石明此言一出,石家夫妇都是一愣。
当年石良、石连迁往襄阳,虽说是石养出的主意,但究其根本,却是受了石明那番话的影响。
怎么自己的儿子突然改口了?
“石良他们的事情,不会是……骗人的吧?”
石养试探着问道。
“不会,绝对不会有假,燕王殿下可是亲眼所见啊!而且,关中道搬迁的农民也不少,报纸上说的是不是真的,一目了然。”
石明知道自家父亲为什么这么想。
“那你怎么不支持我们一家搬出去?”
“我不是告诉过你,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你难道就不好奇,为什么我会在这个时候回来?还不是为了移民!”
“啊?”
石养一愣。
“明儿,难道你要抛下我们,和观狮山书院的学生们一起,去江南道吗?”
说到这里,石明的阿娘眼圈都红了。
她就这么一个儿子。
“事情不是这么回事,你知道渭水河畔的那片棉花地吗?咱家也有好几亩地呢。这片土地,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利润,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
“那是当然,我原本以为,南洋水稻和养鱼,已经是天下最赚钱的生意。不过,朝廷已经下令,禁止在关中种植棉花,除了各大学院的农学院之外,所有的农田,都不能种棉花。”
石养说这话的时候,也有些惋惜。
只赚一年的钱,明年就要停种了,真是遗憾。
“父亲,虽然关中道禁止种棉花,但朝廷颁布了一份新的公文,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边都有种植棉花的权利。”
“关中的人只要到河东道北边,就能得到朝廷赏赐的百亩永业田,而且还可以再买一百亩,价格也很便宜,一亩只要一个银币。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石明本身就是观狮山学院农业系的学生,对棉花的种植很感兴趣。
另外,朝廷最近还公布了一份有功之臣的名单,赏赐了朔州以北的一大片土地,允许种植棉花。
由此可见,朝廷的用意。
观狮山书院内,许参军已经在大讲堂中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让所有人都去河东道、云中都督府,开医馆,指导棉花种植。
石明已经报了名。
“那……那岂不是说,只有在河东道才能种棉花?”
石养诧异地看了儿子一眼。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种植棉花有多赚钱。
虽然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棉花的价格也会下降,但总比粟米水稻要好。
再说了,一百亩良田的吸引力,丝毫不逊色于南洋水稻。
“是啊,除了那些地方,都不许别的地方种。父亲,现在河东道,已经有了一条直通长安城的水泥路,根据许参军的说法,长安城和河东道之间,都会定期有长途马车来往。”
石明这次回来,就是为了说服父亲,让他跟自己一起搬到河东道去,当然,他也想多解释一番,解决一下家里的顾虑。
“明儿,别告诉我你要去河东道。”
石明的阿娘突然开口,让石养一惊。
他知道,观狮山书院有个习俗,将学生送到各地,长安县县令唯一的儿子,就在山南道。
“父亲,托燕王之福,我家这些年可算是迈了一大步,不愁吃穿了。”
“不过,朝廷禁止在关中种植棉花,养水稻和养鱼的人太多了,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你不是想建一座大宅院,光宗耀祖吗?”
“要我说,咱们全家都搬到朔州去,种上二百亩棉花田,用不了几年,就能家财千贯了。”
石明说出了今天来的目的。
出乎他的意料,父母虽然有些意外,但并没有立刻拒绝。
看来,石富一家的遭遇,给了他们很大的刺激。
“明儿,那朔州就在大草原旁边,突厥人虽然已经全部迁徙,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其他的胡人侵扰过来。薛延陀这次不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像石养这样的农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长孙无忌等人完全不同。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已经安定下来,举家搬迁,安危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棉花的巨大利益。
“父亲,不用担心。区区一个薛延陀,如何能和大唐抗衡?上次秦安然将军带着几千骑兵,就把薛延陀的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你是知道的。现在我听说,工部下属的那个神秘的火药局,已经研发出了威力更大的武器。”
石明受过观狮山书院的教育,从来没有把胡人放在眼里。
在他的眼中,大唐只不过是懒得清理周边的胡人罢了,否则的话,早就不会有什么胡人了。
当然,这是自信,还是狂妄,因人而异。
“我和你阿娘,可种不了二百亩棉花地。而且路途遥远,还不知道该如何去呢。”
石养的脸上,露出一丝动容之色。
“这一点,朝廷早有考虑,我听说朝廷会建立一支商队,专门用来运送移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县衙登记一下,确定一下名额,否则,等到第一批人满了,就只能等待下一批了。”
石明显然知道得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