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第1423章 把列祖列宗的牌位都搬过去

  “国企?”

  石富和石养对视一眼,都是面面相觑。

  这两个字,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

  看来,观狮山书院的学生,还真是与众不同啊。

  不知道为什么,石养心里竟然有些安慰。

  至于石富,则是想着,等自己的孩子大一点,就送他去观狮山书院学习。

  石明说道:“对,这个国企,就像是一个作坊,而这个作坊,就是大唐的作坊,它的主人,就是户部。我听说,户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国企管理司。”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辆马车就是户部所有了。当年石良、石连二人到襄阳,沿途之事,都是由户部安排,才顺顺利利的。”

  石富看了一眼马车内的一家人,这才放下心来。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石良、石连已在襄阳开辟了一片天地,他这个做大哥的,只须领着家中其余人直接去,便可舒舒服服地生活下去。

  不过,种棉花的利润,他还是很清楚的。

  “所有人上车,准备出发!”

  很快,一名户部的小官员,就在马车里大声的吆喝着。

  这一次大唐运输队出动了二百辆马车,一次运送两千多人前往河东道。

  再加上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是自己租了马车跟在后面,一下子就把三千多人给迁移了过来。

  如此大的动静,长安城中,自然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

  蓝田县刘家村,族长刘柳一大早就被刘方给叫醒了。

  不大的刘家村,四面环山,人口一千多人,只有一条小河两岸的几块田地。

  所以,一旦遇到天灾,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亡。

  这也是刘柳在长安城里,成了流民的原因。

  不过,刘家村的村民们,却趁着燕王府招人的机会,前往长安城讨生活。

  刘家村曾经是个穷乡僻壤,但现在却成了蓝田县有名的富庶之地。

  每到过年,一些在长安城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乡亲们,都会回到刘家村,摆下一桌丰盛的酒席,引得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是羡慕嫉妒恨。

  “族长,我这次回来,是想让大家尽量搬到河东道去种棉花。这也是朝廷大力提倡和扶持的政策,一路之上,几乎所有的开销,都由户部承担。”

  “等到河东道的时候,一个成年男子,可以得到一百亩的永业田。这些都是次要的,毕竟前往江南道、山南道等地的移民地,同样能分到同样数量的稻田。”

  刘方跟刘柳打了个招呼,这才将自己的来意说了出来。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刘柳虽然上了年纪,但是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最关键的是,棉花的利润是玉米的十倍二十倍。如果不是朝廷下令,禁止种植棉花,我们刘家村也不会有今天,我们连一粒棉花种子都买不到。”

  刘方这次回来,当然是要把族人都劝到了河东道去种棉花。

  作为建设局的四级工人,刘方识字不少,对周围的情况也很了解。

  这些日子以来,长安城中发生的事情,他都很熟悉。

  当朝廷宣布这个政策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了这是刘家村千载难遇的机会。

  刘方现在在建设局混的风生水起,刘家村的其他村民也都在长安城里帮忙,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而在他的家乡,还有数百人没有离开。

  虽然生活条件比周围的村子要好很多,但是和《大唐日报》上所说的移民们的幸福的生活相比,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从大唐日报创办到现在,所有的报纸,刘方几乎都看过。

  关于移民们的幸福生活,他已经听腻了。

  “什么棉花,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利润?”

  刘柳活了这么多年,刘方的话虽然很有诱惑力,但他还是冷静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族长,不会种棉花,也是正常的。其实,在关中道里,懂得种植棉花的人并不多。”

  “观狮山书院的农学院,特别安排学生跟随移民到河东道,教他们种棉花。今年我们在长安城外种了一万多亩棉花,听说比水稻还容易,那还怕什么?”

  “刘方,河东道距离蓝田县太远了,人生地不熟的,万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刘柳跟刘方说着话的时候,已经有几个人围了过来。

  刘方开口道:“所以我才提议,要将刘家村举村迁往河东道,并将列祖列宗的牌位也一并接去。我们有几百号人,还有其他的移民在附近,没人敢对我们怎么样。”

  刘柳道:“我听说,朝廷在晋阳和朔州之间修了一条水泥路,那河东道应该也有水泥路吧?”

  刘方:“不错,从晋阳到朔州,已经有一条水泥路了。所有的移民,都可以坐四轮马车,顺着水泥路往河东道走。”

  “而且,这些移民,都被安排在了河东道的南边,而那些晚移民的人,则被安排到了北方。”

  “族长,你也知道,越往北走,越是偏僻,越是靠近胡人。”

  “这个……给我半天的时间,我把村子里所有的青壮都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听到刘方的话,刘柳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身为刘家村的族长,他也算是见多识广了,自然知道搬到南边和北边有很大的区别。

  河东道的南面,紧挨着关中道。

  至于北方的朔州,那就是边陲之地了,旁边就是胡人。

  光是地价,就有不小的差距。

  ……

  杜府。

  “你真的要去朔州?”

  “虽然朝廷给了三万亩良田,但是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片草原而已!”

  “想要种出一片棉花地来,少说也得上万贯,还得安排不少人手。”

  杜如晦虽然死了,但他还在二十四功臣之列。

  而杜芳,因为继承了爵位,所以朝廷还是给了他三万亩田地。

  “二弟,我知道你对燕王并没有什么好感,而且,我也并不是很喜欢他,不过,种棉花能赚多少钱,你心里没点数吗?”

  “如果不是你拦着,咱们家最少也能种上几十亩地,如今已经错过一次,难道还想再错过一次不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