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9章 你想要朕怎么支持你
李想要做的,就是将这片草原,变成一片肥沃的土地,让这片土地,成为大唐的州县。
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这年头,谁还会去想这些?
到处都是老虎,到处都是树。
在这个时代,谈什么保护动物,什么环保,完全是扯淡。
“朔州自古以来就是边陲之地,别说那些达官贵人了,就是平民百姓,也没有几个愿意去的。”
李想这么一说,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不过对于这个提议,他还是不太相信。
如果草原上的事情真的那么好解决,那么,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麻烦?
这就是身在局中的感觉。
在此之前,那里没有棉花之类的特产,也没有连接长安与朔州的水泥路,粮食也不够用。
所以,李想的这个计划,在李世民看来,根本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登州的干鲸肉,江南的水稻,可以直接从水路运到洛阳,再用水泥路运送到洛阳和朔州一带的州县,这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情。
大容量的四轮马车和水泥路面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一、二百万的人口,都能供得起。
毕竟,他们虽然以棉花为主,但总不能什么粮食都不种吧?
按照大唐的风俗,就算是给他一百亩地,他也会种上一些菘蓝,粟米之类的东西来填饱肚子。
而且,这里距离草原很近,有不少的牛羊,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要从其他地方运过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干爹,平民虽然是普通人,可只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让他们明白移民带来的好处,自然会有人做出正确的决定。
观狮山书院医学院附属医馆,将会在每一个州县中,至少建造一所医馆,同时,儿臣还会派人,在各州建立至少一家棉纺厂,并建立相应的私塾、小学,并鼓励观狮山书院的学生,前往这些地方实习,全力支援州县的建设。”
很显然,李想在推广棉花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百姓担心的事情,我都会帮你解决。
每个人都有一百亩良田,如果全家都搬过去的话,说不定能分到几百亩地。
对于家里没有多少田地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一旦朝廷真的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必然会有大量的移民涌入。
这些年来,关中的人口急剧增长,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时候迁移了。
“现在薛延陀的人已经蠢蠢欲动,如果大量迁移百姓到朔州附近,很可能会爆发一场大战,生灵涂炭,朝廷的威严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李世民已经完全被李想给说动了,不过他心中还有一丝顾虑。
“干爹,薛延陀人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只要五万兵马,就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这件事情,我已经想好了,从定襄到银州,再到朔州,再到幽州,这四个节点,就是大唐北部边陲的第一道防线。”
“现在从定襄通往银州的水泥路已经开始动工,从朔州通往幽州的水泥路也已经开始动工,再过两三年,这条纺线就会彻底稳固下来。”
“幽州?”
“幽州是连接辽东的要冲,大唐要控制辽东,就必须在这幽州上下功夫。”
“以儿臣之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幽州修一条直通海边的水泥路,然后直接走海路,把大唐的河东道和河北道连接起来,货物的流通速度会大大加快,这对商人和军队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的目标是高句丽。
虽然李想早就有了计划,但幽州毕竟是大唐的重地,如果不把这座城市打理好,对于稳定东北的边境,也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
“朕要怎么配合你?”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
显然,他对李想的提议,非常感兴趣。
如果李想的计划成功,那大唐的边陲,将会向北扩张。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草原长治久安,就不是梦了。
特别是幽州的建设,更是触动了李世民的心弦。
“我想要的支持,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大唐英雄纪念碑建好之后,对朔州附近进行大规模的封赏,供关中的百姓迁徙。”
“接下来,户部要准备移民途中所需的粮食,以及抵达目的地后所需的农具与御寒物资……”
李想已经和刘谨和武媚娘商量过很多次,所以,他对自己的计划,还是很有信心的。
……
新出的《大唐日报》,不知道让多少《红楼梦》迷恨得牙痒痒。
燕王又断更了!
原本应该是连载的位置,现在却全是关于棉花种植的文章。
除了简单地讲述了棉花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节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外,还有长安城当前的棉价、棉花产量。
一亩棉地的收入,相当于二十亩水稻。
这一点,长安城之中的权贵们都心知肚明。
然而,却没有人去宣扬,谁也没有想到,燕王府竟然会将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
随着报纸的发售,长安城乃至整个关中道,都沸腾了起来。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在想着明年能不能种上棉花。
“老爷,燕王这是要做什么?朝廷明明已经禁止了关中道的棉花种植,为什么他还要在《大唐日报》上大肆宣传棉花种植的好处?那岂不是让所有人都偷着种棉花?”
杨老四看完报纸后,疑惑的和杨本满讨论了起来。
今年杨家也种了一些棉花,按照《大唐日报》上的说法,利润要比茶叶高得多。
杨本满摇了摇头,道:“没那么简单,以我对燕王的了解,他应该不是傻子,否则,我也不会被他算计。”
杨本满眉头紧锁,不知道李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如此一来,关中道中的百姓,哪里还有心思种田,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弄到棉花种植的许可。”
“我这就去问问其他同僚,最近朝廷有没有什么大动作。我一直觉得,《大唐日报》在大肆宣扬移民和棉花种植的好处,应该是另有图谋。”
杨本满放下手中的报纸,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