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的七月初一,闷热的暑气笼罩着江南小镇。戴家老宅的堂屋里,烛火明明灭灭,映着梁上悬挂的“忠孝传家”匾额,匾额边缘的朱漆已有些剥落。林氏靠在铺着蓝花土布的床上,额角沁着汗珠,刚落地的婴儿在襁褓里发出响亮的啼哭。
“生了,是个儿子!”产婆喜滋滋地将孩子抱到床边。林氏虚弱地抬起头,看着婴儿皱巴巴的小脸,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戴继周推门而入,一身青布长衫沾着夜露,眼神却亮得惊人。
“继周,你可算回来了,”林氏声音微弱,“快看看我们的儿子。”
戴继周快步走到床边,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指尖触到婴儿温热的肌肤,这个三十九岁的男人眼眶微微发红。“好,好啊,”他低声念叨着,“生在七月初一,就叫君宝吧,戴君宝,希望他一生顺遂,成为国之珍宝。”
林氏点点头,看着丈夫眼中难掩的疲惫与兴奋,知道他刚从外地赶回,又要为反清的事奔波。“继周,这孩子……我想托付给郑氏和君兰抚养,”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不舍,“你我都忙,君兰是姐姐,心细,郑氏又是家里的老人,我放心。”
戴继周沉默片刻,握住妻子的手:“我知道,苦了你,也苦了孩子。但如今世道混乱,我们做的事太危险,把君宝留在身边,反而不安全。”他看着襁褓里的儿子,“君兰那孩子,从小就懂事,会照顾人的。”
就这样,刚出生不久的戴君宝被送到了隔壁郑氏家,由父亲的二女儿戴君兰帮忙照看。戴君兰当时不过十岁,却已像个小大人,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郑氏家,看看襁褓里的弟弟,用小手轻轻拍拍他的背。
“弟弟,你要快点长大哦,”君兰对着婴儿奶声奶气地说,“等你长大了,姐姐带你去看外面的世界。”
郑氏是戴家的老佣人,心地善良,将君宝视如己出。她用米汤一点点喂大君宝,看着他从只会啼哭的婴儿,长成蹒跚学步的幼童。而戴继周夫妇,则更加频繁地外出,家中常常只剩下君宝、君兰和郑氏。
君宝记事起,就很少见到父母。偶尔他们回来,也是来去匆匆,身上带着一种他不懂的紧张气息。父亲总是抱着他,用胡茬扎他的小脸,母亲则会给他带来新做的虎头鞋。但更多的时候,陪伴他的是姐姐君兰。
君兰比君宝大十岁,对这个弟弟疼爱有加。她会牵着他的手,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会把自己攒下的糖果偷偷塞给他,会在夜晚给他讲那些关于先祖的故事。
“君宝你知道吗,”君兰坐在门槛上,搂着弟弟,“我们的先祖,是戴五郎和吕四娘夫妇呢,”她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神秘,“传说吕四娘可厉害了,会飞檐走壁,还刺杀过清朝的皇帝呢!”
君宝睁着大眼睛,听得入了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先祖是英雄,而父母,似乎也在做着类似的大事。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公元1911年3月,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郑氏接到了一个噩耗——戴继周夫妇在一次反清行动中壮烈牺牲了。
消息传来,君兰抱着君宝,哭得撕心裂肺。君宝虽然还不懂“牺牲”意味着什么,但看到姐姐和郑氏悲痛的样子,也跟着哇哇大哭。小小的他不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将彻底改变。
处理完父母的后事,君兰看着年仅两岁的弟弟,擦干眼泪,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着弟弟投靠镇上的地主刘忠。刘忠是戴家的远亲,曾受过戴继周的恩惠,君兰希望能在他那里暂时安身。
刘忠表面上对君兰姐弟很热情,安排了住处,也提供衣食。但君兰很快发现,刘忠看她的眼神总是带着一丝不怀好意。刘忠年近四十,妻子早逝,一直觊觎君兰的美貌。
“君兰啊,你看你一个女孩子,带着个拖油瓶,多不容易,”一天,刘忠在饭桌上阴阳怪气地说,“不如……你就跟着我吧,我保证让你和君宝过上好日子。”
君兰猛地放下筷子,脸色发白:“刘老爷,请你自重!我父亲曾帮过你,你怎能如此无礼!”
刘忠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露出狰狞的面目:“哼,如今你父母双亡,孤女寡弟,还敢跟我犟?我告诉你,识相点就乖乖从了我,不然有你们苦头吃!”
君兰咬紧牙关,拉着君宝的手,转身就走。从那天起,刘忠不再提供足够的食物,还时常派下人刁难他们。君兰只能带着君宝,在地主家做些杂活,勉强糊口。她每天都把君宝藏在自己身边,生怕刘忠会对弟弟下手。
“姐姐,我饿,”君宝拉着君兰的衣角,小声说。
君兰把自己仅有的半个窝头塞给弟弟,摸着他的头:“君宝乖,再忍忍,等姐姐长大了,就带你离开这里。”
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君兰以为苦日子到头了,没想到刘忠摇身一变,又成了民国政府的地方小吏,依旧作威作福。君兰只能更加小心地保护着弟弟,看着他一天天长大。
君宝在地主家的下人房里长大,受尽了白眼和欺凌。但他很懂事,知道姐姐不容易,从不哭闹,总是默默地帮姐姐干活。他看着姐姐每天辛苦劳作,还要提防刘忠的骚扰,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姐姐,为什么刘老爷总是欺负我们?”一次,君宝忍不住问。
君兰叹了口气,摸着他的头:“因为我们没有靠山,君宝,你要快点长大,长大了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姐姐。”
君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了小小的拳头。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君宝已经二十三岁了,在姐姐的省吃俭用下,他考入了军校。离开地主家那天,君兰把一个用布包好的东西塞到他手里。
“君宝,这是父母留下的唯一遗物,你带着,”君兰眼眶泛红,“到了军校,要好好读书,好好训练,做个有出息的人,别像姐姐一样……”
君宝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枚锈迹斑斑的铜质证章,上面刻着“铁血”二字。他知道,这是父母当年参加革命的信物。“姐姐,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他郑重地说,给姐姐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踏上了前往军校的路。
军校的生活艰苦而充实。君宝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训练刻苦,学习认真,很快从一名普通学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他在部队表现优异,性格沉稳,作战勇敢,深受长官和战友的喜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吴兰英。吴兰英是另一个地主吴乾兴的独生女儿,家境优渥,却没有丝毫大小姐的架子。她长得亭亭玉立,心地善良,经常跟着父亲去部队劳军。
第一次见到戴君宝,是在一次军事演习后。君宝浑身是汗,脸上沾着泥土,却眼神坚定,身姿挺拔。吴兰英看着他,心里莫名地一动。
“戴士兵,你辛苦了,”吴兰英红着脸,递给他一壶水。
君宝愣了一下,接过水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吴姑娘。”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悉起来。吴兰英欣赏君宝的正直勇敢,君宝也被吴兰英的善良美丽所吸引。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吴乾兴的反对,他觉得君宝出身贫寒,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兰英,你怎么能喜欢一个穷当兵的?”吴乾兴生气地说,“我给你找了个县长的儿子,门当户对,你赶紧断了和那个戴君宝的来往!”
“爹,我喜欢君宝,他虽然穷,但他正直、勇敢,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吴兰英倔强地说,“我非他不嫁!”
最终,在吴兰英的坚持和团长的撮合下,吴乾兴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公元1932年底,在部队的营房里,戴君宝和吴兰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君宝,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吴兰英依偎在君宝怀里,幸福地说。
君宝抱着妻子,看着她美丽的脸庞,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姐姐,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兰英,谢谢你,”他轻声说,“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婚后的生活甜蜜而温馨。不久,吴兰英就怀孕了。公元1933年9月,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君宝为女儿取名为秀凤,希望她能像凤凰一样美丽坚强。
1935年,吴兰英又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秀玉。君宝看着两个可爱的女儿,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然而,此时的中国,早已是风雨飘摇,日军的铁蹄已经踏入了华北。
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戴君宝所在的部队开赴前线,投身于抗日的洪流中。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凭借着英勇的表现,逐渐晋升为营长。
战场上的日子是残酷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君宝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但他从未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赶走日本侵略者,还我河山!
“营长,我们又打退了鬼子的进攻!”通讯员兴奋地报告。
君宝擦了擦脸上的硝烟,看着阵地前鬼子的尸体,眼神冰冷:“告诉兄弟们,抓紧时间休整,鬼子不会善罢甘休的。”
然而,就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后方却出现了汉奸。君宝万万没想到,那个曾经收留过他和姐姐的地主刘忠,竟然投靠了日本人,成了一名汉奸,多次出卖抗日队伍的情报,给抗日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营长,据可靠情报,这次我们的伏击计划又被泄露了,”政委找到君宝,脸色凝重,“种种迹象表明,是刘忠干的。”
君宝听到“刘忠”这个名字,浑身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他想起了小时候在地主家受的欺负,想起了姐姐当年的艰难,没想到这个老贼竟然当了汉奸!
“这个狗汉奸!”君宝一拳砸在桌子上,“我早就觉得他不是个好东西,没想到竟然投靠了鬼子!”
“君宝,你冷静点,”政委拍了拍他的肩膀,“刘忠现在是鬼子的翻译官,很受信任,我们必须想个办法,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君宝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刘忠对他和姐姐有“收留”之恩(虽然那恩情早已被怨恨取代),而且刘忠可能还知道一些关于他父母牺牲的内幕。他隐隐觉得,父亲当年的死,很可能也和刘忠有关。
“政委,我有个想法,”君宝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刘忠既然想出卖我,那我就将计就计,引蛇出洞,让他把鬼子带进我们的包围圈!”
经过周密的计划,君宝故意泄露了一个假的军事部署,声称要在某地转移伤员。刘忠果然上钩,立刻向日军报告。
公元1942年的一个夜晚,君宝率领部队埋伏在预定地点。不久,果然看到一队日军在刘忠的带领下,鬼鬼祟祟地摸了过来。
“打!”君宝一声令下,埋伏在四周的战士们一起开火,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日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君宝率领的部队大破三千日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而刘忠和他的儿子,也在混乱中被抓获。
审讯室里,刘忠看着眼前的戴君宝,脸上露出一丝惊恐和不甘。“戴君宝,你……你竟然算计我!”
君宝冷冷地看着他:“刘忠,你投靠日本人,出卖同胞,罪该万死!现在,你老实交代,当年我父母的死,是不是和你有关?”
刘忠眼神闪烁,最终咬着牙说:“是又怎么样?他们当年挡了我的路,活该!”
君宝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滔天的愤怒。他强忍着冲动,将刘忠的供词整理好,上报给了旅长和政委。
“君宝,刘忠罪大恶极,不仅是汉奸,还是杀害你父母的凶手,”旅长看完供词,义愤填膺,“我和政委商量过了,同意处决刘忠父子,为死难的同胞和你的父母报仇!”
在一个清晨,刘忠父子被押赴刑场。君宝站在一旁,看着这个曾经欺辱过他和姐姐、害死他父母、又背叛国家的汉奸得到应有的下场,心中没有喜悦,只有一种沉重的解脱。
“姐姐,爹娘,你们可以安息了,”君宝在心里默默地说。
处决了刘忠,君宝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战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逐渐接近胜利的尾声。公元1945年,君宝已经是一名团长了。
这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君宝所在的部队也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团长,我们胜利了!鬼子投降了!”战士们围着君宝,兴奋地喊道。
君宝看着一张张激动的脸庞,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十四年了,整整十四年,多少同胞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如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是啊,我们胜利了!”君宝哽咽着说,“这是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
就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的时候,吴兰英又一次临盆了。这一次,她生下了一个女儿。
君宝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看着她粉雕玉琢的小脸,想起了十四年的抗战历程,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和父母,心中感慨万千。
“兰英,你看我们的小女儿多可爱,”君宝笑着说,“今天是抗战胜利的日子,我们的国家获得了新生,我们的女儿也在这一天来到这个世界,就叫她瑞金吧,戴瑞金,希望她能像瑞金一样,珍贵而坚韧,见证我们国家的复兴!”
吴兰英微笑着点点头,靠在君宝的肩膀上:“好,就叫瑞金。君宝,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君宝抱着妻子和女儿,看着窗外晴朗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希望。从1909年出生,到1945年抗战胜利,戴君宝走过了三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他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痛苦,感受了寄人篱下的屈辱,体验了战场厮杀的残酷,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和信念。
如今,战争结束了,国家迎来了新生,他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他会像他的名字一样,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勇敢地走下去,为了家人,为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